2006 年4 月08 日
金像獎賽後再談 by 晨曦
李安被美國同化? by Kantorates

金像獎賽後再談

第二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曲終人散,十數個獎項由三部電影各據一方,《如果.愛》奪六個獎項成 最大嬴家,但嬴得四項大獎的《黑社會》亦受注目,而同樣奪得四個獎項的《頭文字D》也受重視。 三部片掃走了十四個獎,其餘有份「攝位」得一獎的只得《三岔口》、《早熟》、《海南雞飯》及 《殺破狼》。

所有大獎均全部大熱勝出,就連自我隱閉了很久的鄭秀文,今次盛裝出席晚會成焦點,但也無法改變 「周迅大熱勝出」這定局。而全晚表現自信的郭富城,早幾年都有出席頒獎禮,但都是以頒獎嘉賓 身份出席,今屆首度以候選人身份出席,自然格外自信,但當宣布得獎人是梁家輝時,郭富城突然 面色一沉似乎有欠風度。

代表著本土電影工業選出來的金像獎賽果,全部大熱勝出,兼且近乎由三片瓜分所有獎項,顯出本地 電影業更大的危機。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在這樣的環境下經營電影業,前景更令人擔心。現時開拍 的佔大多數都是中小型製作,但這些片均被視若無睹。得不到票房的支持,現在連所謂評選也只偏重 大製作,等同把眾中小型製作置之死地。

同時亦希望從這樣的賽果,大會能重新檢討現時的投票方法是否出現問題?不其然這小圈子的選舉只會 慢慢收窄,成為小眾人的活動,哪何來再談什麼亞洲盛事?

晨曦

李安被美國同化?

早前讀過一篇文章﹐ 說李安之所以能夠獲得荷里活認同﹐ 是因為 他整個思維都是美國人﹐ 他已完全融入了美國。 對於此論我不敢 完全認同。

無疑李安在美留學和工作多年﹐ 的確掌握了美國觀眾的口味﹐ 知 道他們需要什麼﹐ 而這亦顯示在他的電影風格之內。 但若因此 而說他完全和美國同化了﹐ 則不太恰當。 稍為對李安的歷史有 些少認識的朋友或許都可能知道﹐ 李安是少數在美生活多年﹐ 仍然堅持不入美籍的亞裔導演。 而且﹐ 他拍攝電影﹐ 也沒有局限 於西方題材﹐ 編寫劇本﹐更會中英並用。 他對於亞洲電影的關 心和支持﹐ 對於中國文化的尊崇和自豪﹐ 也是有目共睹的。 試想這 樣的一個人﹐ 怎能說是整個思維都美國化了?

當然﹐ 要融入一個社會﹐ 未必表示一定要把自己的祖宗文化都拼棄﹐ 李安成功融入了美國社會﹐ 明白美國文化﹐ 是不爭的事實﹐ 但他的電影混合了東﹑ 西方 思維的意識形態﹐ 也是無可否認的 。 先不論他以往那些講述 美籍華人的電影﹐ 單是最近的《 斷背山》﹐ 其淡遠含蓄的敘事風格﹐ 便很明顯是中華文化的體現。 影片放棄了美國人素愛的直率和激 情﹐ 特別著重家庭人倫的描寫﹐ 和美國人崇尚的個人主義背道而馳﹐ 便超出了一般美國愛情片的格局。 不過﹐ 另一方面﹐ 由於受過西方電 影模式的訓練﹐ 他的電影技巧計算精確﹐ 頗能捕捉到美國觀眾的想法﹐ 無論在節奏和劇情推進上﹐ 都荷里活化了﹐ 這便是電影能夠在西方 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所以﹐ 與其說李安被美國同化﹐ 還不如把他看成 是一個東﹑ 西方文化結合下的「 混血 」優良品種!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