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12 月24 日
供不應求? by 晨曦
香港影業再定位 by 陳分奇
聖誕檔期的鉅片都紛紛上映,但在猛片如云的情況下,各片的成績又怎樣? 代表港片打頭陣的《如果.愛》,賽前被一致看好,開畫票房雖然順利登上 冠軍,但其數字卻遠比前幾年的聖誕片開畫票房低。到公映的第二周,國產 片《無極》及西片《King Kong》殺到,隨即搶走不少院數,那《如果.愛》 的票房更慘遭滑鐵盧式的下跌,首周比第二周的票房數字,足足少了一百萬 有多,跌覆超過50%。預料到第三周《哈利波特4》及《情癲大聖》的公映, 會進一步拖低《如果.愛》的票房,而第四周的《情義我心知》公映時,隨 時有可能出現院數飽和,《如果.愛》被迫落畫。
這種戲院供不應求的情況,實屬近年少見。因為近幾年的聖誕鉅片,都沒有 今年這麼多選擇,好像前年只有港片《無間道3》及西片《魔戒3》兩片之爭, 去年更只得《功夫》一片獨嬴,反而今年沒有哪一部戲,夠膽信心十足地說: 「我一定是票房之霸!」所以單是華語片,就已經出現四分天下之局面,加 上西片三部猛片,便變成一場「七國演義」。
其實這也是今年其中一個現象,尤其今年下半年,就是影片選擇多,但映期 卻因選擇多而變短。對觀眾來說,都是好處的佔多,因為你不想看的,上映 再多的時間你都不會看,但想看的,就排三晚通宵購票都覺得值。始終市場 上出現多些選擇,是一個健康的現象,影壇是需要一個百花齊放的氣候。
晨曦
香港的青年著實有太多的娛樂選擇。好一句陳腔濫調。
電影不過在千百種選擇中佔著非常可憐的一小席地。卡拉ok、bar、cafe、 漫畫店、上網、電玩...電影怎麼可以在這胡同中脫穎而出呢?
我看還是把電影的定位改變一下好了。
我是認真說的。與其在媚俗的胡同裡苟活,何不抽身開外,重塑定位?電影本來就 具備了娛樂以外的能力,說來那還是她的本源呢。
當然不是要在這個社會攪藝術,雖然我私底下認為藝術也差不多到了谷底,期待在 歷史裡的文藝復興再次出現,只是涉及如此龐大人力與資本投入的電影終究還是很 難走純藝術路線的。
美學經濟與體驗消費的合成物就是我主張的電影定位。美學與體驗就是幕前的兩個 重點,經濟與消費指的則是幕後。
香港電影一向予人商業之感,但事實上,商業化的只是電影的題材,影業的整個運 作還是極不成熟。所以徹底工業化就是香港影業迫不及待要做的改革。
第一步,當然就是掌握消費者的需要。與其靠估,不如攪個市場調查?
所以我在寫問卷了,題目為「香港青年看電影的行為及取向調查」。希望在市場營銷 學系三年的修讀不至白費,這個自訂的畢業習作已經開始,問卷完成以後,大家記緊得 幫忙推上一把啦!
陳分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