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 - 讀者來評
撰文: 葉思妤 | 發布日期: 2019年06月27日
南漢山城 Fortress, The
評分: 8/10
年份: 2017
片種: 戰爭
導演: Hwang Dong-hyuk
主演: 李秉憲、Kim Yun-seok、朴海日、Ko Soo、Park Hee-soon
《南漢山城》為敘述明末清初丙子之役時朝鮮王仁祖及眾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明朝當時是朝鮮的宗主國,皇太極所領的清軍有意與明朝爭奪霸權,故處在兩者之中的朝鮮就成了鬥爭的主角。電影的敘事角度主要圍繞在代表主和派的吏判崔鳴吉、代表主戰派的禮判金尚憲以及其餘大臣之間的政治角力。
夾在逐漸沒落的舊勢力以及興起的新勢力中間,朝鮮朝廷面臨的是投降或是應戰的兩難。片中並沒有非黑即白的評斷哪方的主張才是正確選擇,而是展現了處在兩個大國之間弱小勢力的困境。主戰派與主和派都是一心為國家社稷著想的忠臣,只是政治觀點和思想角度不同。崔鳴吉看到的是求和換來君臣和百姓的「生路」,金尚憲追求的是民族氣節與尊嚴的「死路」。如果真的與清軍交戰,不僅會帶來無數人民死傷,甚至連朝廷都難保;但是投降清朝是民族的恥辱,也代表對宗主國明朝的背叛,倘若明朝勢力再起而擊退清軍,朝鮮會負上背信忘義的責難與危機。向死或向生,雖然電影最後直接給出了歷史的答案,但這依舊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個人與族群內心的詰問。
儒家思想對於整個歷史以及文化的影響深遠,因此史書上稱頌讚揚的都是願意以身殉國的烈士,例如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事蹟都被詳細記載下來供後人歌頌。投降之徒往往被冠以苟且偷生的罵名,成為千古罪人。單一的分類方式讓所有人物被簡單標籤化成忠與奸,然而忠與奸的界線即是在於選擇生或死嗎?為了心中理念赴死的精神固然可敬,但選擇活下去的決定卻也不該直接被認定是貪生怕死。崔鳴吉主張投降,是希望君主繼續為百姓謀求生路,所以哪怕要背負屈辱對蠻族低頭,也要活著。並不是赴死這個舉動讓過往歷史人物的生命昇華,是他們愛國的精神與尊嚴的價值值得被紀念,那麼為了人民掙扎著生存下去的人也該被歌頌。因為他們同樣是出於愛國情操,願意忍辱負重,繼續承擔對國家的責任。評價人物該從他做選擇的考量與出發點,以結局論功過會讓我們只了解片面而產生誤解。
在歷史電影的選材上,通常都是挑選以勝利為結局的戰役和事件,一方面是有利於商業上的行銷,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大眾的觀影偏好。但《南漢山城》卻選取了朝鮮向外族投降的片段,血淋淋的展現歷史中的屈辱。既沒有用醜化敵方的方式來自我安慰,也沒有刻意營造朝鮮悲情英雄的形象,而是對於過往的冷靜反思。透過保留歷史,反觀當代的我們可以如何應對類似情形的發生。
就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議和至少可以馬上解除戰事,保住朝鮮政府,似乎是直接明瞭的選擇。然而這是看完事件所有經過之後得出的結論,如果換個角度讓我們站在歷史的分歧點,我們是否還能如此明確的做出選擇?評斷歷史不能以上帝的視角去輕易的簡化一切,而是該去探討整個脈絡的發展以及發生的原因,立足於當時人們所處的處境,去還原事件的樣貌才能研究最終結果的產生,也是後人從歷史真正值得學習的地方。《南漢山城》正是現代韓國對於過去的重新檢討,歷史是個迴圈,相似的事件會一再上演。2016年的薩德入韓正是《南漢山城》故事的再現,同樣夾在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強大勢力之間,小國面臨該往哪邊靠的難處。台灣的處境與韓國十分類似,甚至比韓國還要更站在衝突的暴風口,如今換我們身處歷史的分歧點上,勢力弱小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美中角力也趨往愈來愈劇烈,面對抉擇是未來必然的要經過的考驗。到了那時候,我們究竟該死而生,抑或生而死?
文: 葉思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