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轉運站》是枝裕和保持水準的新嘗試 但宋康昊獲康城影帝有質疑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2年08月09日
孩子轉運站 Broker
評分: 8/10
年份: 2022
片種: 劇情
導演: 是枝裕和
主演: 宋康昊、姜棟元、裴斗娜、李知恩IU、李周映
是枝裕和年前憑《小偷家族》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後,今年再攜新作《孩子轉運站》參展,不免教觀眾萬分期待,甚至可以說是過分的要求過高,結果影片雖憑主演宋康昊獲最佳男主角,但口碑卻不及以往,批評他不思進取的聲音不少。我覺得是枝裕和這部首次挑戰韓語電影的新作,保持一貫水準,雖然談不上突破,但絕對不是粗製濫造之流。
影片故事大綱頗為別開生面,講述一名少女把剛生下的嬰兒丟在教會的孤兒院,竟然被一名教會職員偷走,跟同黨進行拐賣。少女在陰差陽錯下揭破事件,不但未有報警,更同意和兩拐子佬同行,協助轉賣嬰兒。但他們不知道這個走私人口的罪行,已成為女警探的抓捕目標,為了讓他們早日犯案,以便人贓並獲,女警探不斷設下各種陷阱對付他們...
先別說語言問題,以戲而論,是枝裕和今次是拍得非常通俗。如果是他的資深影迷,都會知道他是拍攝紀錄片出身,早年作品如《幻之光》、《這麼.....遠,那麼近》等,都結合了濃重的紀實劇情片風格,跟通俗娛樂電影南轅北轍。是枝早年接受訪問,便曾強調他對台灣新電影如侯孝賢作品特別鍾情,甚至經常刻意仿傚,拍攝以情感作為節奏推動,而非靠情節帶動故事的電影。直至後來他拍《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等被視為當代版小津的電影(他本人接受本站訪問時更應為自己是受到成瀨影響),還是走這種紀實劇情路線。一直到了幾年前,他拍攝《誰調換了我的爸爸》,才較重視通俗敘事結構,而之後的《第三度殺人》,更可以算是他最商業的一次嘗試。《孩子轉運站》則可以算是這一路風格轉向的最新階段性成果報告。比起他之前的日本電影,這部不論情節、敘事、演員表現等,都來得更富通俗娛樂性,可能是他拍戲多年最平易近人的作品。當然,這是否好事誠屬見仁見智,尤其自《幻之光》起成為他影迷的觀眾,不一定能夠接受這種經常被視為自甘墮落的風格轉向,但凡有藝術片導演走近群眾,都難免會引起部分鐵桿影迷的不滿。
是枝裕和傾向通俗的改變,究竟是他本人的有意為之,還是被其他因素逼出來的結果,有待他以後拍出更多新作才能驗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在異地語言不通,即便有翻譯跟身,要完全保持自我風格,卻非易事。要說是枝裕和拍攝這部韓片是否有水土不服,單純從劇本來看,並未著跡。或者在豐富的資料蒐集,加上日韓文化都是東亞同源,並不太影響他講故事的技巧。再者,是枝數年前便曾拍過法語電影,相比之下韓片更不是問題。不過正如他的法國片《真實》,《孩子轉運站》一個大缺失,就是編導在演員調度上的不適應。雖然日韓同為亞洲人,但兩地演出風格顯然大不相同,韓片講求大開大合,日本則是含蓄細膩,尤其是枝裕和電影內的人物,甚少歇斯底里的咆哮,這跟向來大情大聖,更偏荷里活或港產激情的韓式演繹風格,完全各走極端。片中宋康昊、姜棟元和裴斗娜等,顯然都無法重拾以往演出韓片的光芒,尤其宋康昊,可以看到在收放之間的局促,這跟他以往在韓片的神采飛揚,是差天共地,他能夠獲得康城影帝,某程度上只能怪康城影展實在太愛是枝裕和,因此儘管影片首映時口碑一般,無法頒發大獎,還是必須要分一個重要獎項給他的電影。
回到電影本身,《孩子轉運站》算是做到雅俗共賞,至於有說是枝裕和不思進取,則不太認同。以前有部電影叫《一生一台戲》,正好用來形容某些導演的創作生涯,好像上述提到的小津安二郎,晚年多部戲拍來拍去都是類似的故事和題材,連角色名字也一樣,但現在有人會說他不思進取嗎?或許是枝裕和現在還處於一種新的模索階段,或許《孩子轉運站》並不算是非常新穎的嘗試,但是在主題拿捏上還是抓得挺緊的,例如針對非血緣家庭的探索,一直都沒有減退。當然,不是每個導演都會長期處於最高峰,每部作品都足以成為經典,對於現階段的是枝裕和,我認為還是有值得期待的地方,至少比起已經江郎才盡的北野武,或者完全迷失方向的三池崇史等幾乎同期在國際影壇成名的日本名導,是枝每次有新戲推出,都仍然能夠引發廣泛討論和興趣。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