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日誌》: 性侵受害人化悲憤為力量 大量主觀情感挑動觀眾情緒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4月22日

黑箱日誌 Black Box Diaries
評分: 6/10
年份: 2024
片種: 紀錄
導演: 伊藤詩織
主演: 伊藤詩織
日本女記者伊藤詩織舉報遭一名傳媒高層性侵的案件,震驚當地社會。日本和東亞各地一樣,向來社會保守,重男輕女,但隨著西方吹起metoo女性維權風潮,愈來愈多亞洲女性受影響,面對職場性騷擾不再啞忍。時勢造英雄,伊藤詩織遂成為這股風潮的標誌性人物,而作為媒體出身的記者,她也非常擅長利用輿論,不但公開慘痛經歷,更自編自導拍攝紀錄片《黑箱日誌》,交代心路歷程。
《黑箱日誌》早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引發關注。以戲而論,影片是否值得入圍見仁見智,但眾所周知,美國影視界向來支持推動弱勢社群平權,凡是揭露外國陰暗面的影視作品,更是大受歡迎,送上提名並不讓人感到奇怪。
伊藤詩織性侵案,在日本街知巷聞,但海外觀眾未必了解詳情。觀看這部紀錄片前,最好先上網查找資料,因為這作為一個受害人的自述,僅100分鐘的片長,其實並未太全面交代案情。或許受眾面不同,編導的目標觀眾是早已關注案件的日本人,以及是否知道內情也必然力撐的美國人(如果只是拍給日本人看,不用在自述時大量講英文),所以她並未有花費太多時間重組事件或集中於調查本身,而更多的只是反映她在事發後如何自處,充斥大量主觀情感,關於案件本身,頂多就是新聞片段和記者會的錄影,幾乎都是單方面的,不要說被告一方(不加入其觀點可以理解),就是警方或法院審理的部分,都非常不足。
看完全片就覺得,伊藤詩織還是挺懂得自我宣傳。有人說,不應在受害人身上灑鹽,帶來二次傷害。但顯然地,伊藤詩織本人並不在意這種傷害。相反,她更是以此化為力量,全力推銷她的理念。而作為傳媒出身,她是甚為善於如何帶動觀眾的情緒。全片素材處理和剪接看似雜亂無序,但實際上都是經過精心計算,適時挑動觀眾的不安或同情。這可能和她長年於歐美生活有關,畢竟傳統日本人,特別是女性,通常都不擅長這種直白和坦蕩蕩的表現方式,也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坦率的伊藤,在日本國內是不受歡迎,正如片中所述,即便她是作為性侵案的受害者,但是卻屢遭人身攻擊,甚至有人批評其不守婦道,才會引發事件,而事後也被指以此作為個人宣傳,功於心計。
伊藤詩織性侵案揭示的,其實不只是職場性犯罪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反映出日本人的封閉性。雖然表面上是唯歐美是從,深受歐美流行文化和意識形態影響,積極靠攏西方,但骨子裡仍是東方保守傳統文化為主,像伊藤這樣的性侵受害人,卻被倒果為因說成禍亂之端,所以說日本要脫亞入歐,是談何容易。
《黑箱日誌》的主題是震驚日本的大案,但全片以個人情感宣泄為主,主觀性特別強,觀眾同情受害人之餘,也不一定要把其內容照單全收,而放棄獨立思考,單純以事件本身,而不是紀錄片的質素,去評定其價值。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