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Nation Two Cities

一國雙城
One Nation Two Cities
評分: 8/10
年份: 2012
片種: 紀錄
導演: 張經緯
演員: N/A

居港權曾經是火熱話題, 有子女在港的母親用盡所有方法, 爭取香港身分證, 方便照料小孩。

紀錄片由2006年到2011年記錄居港內地女子阿雪爭取居港權的過程。她是單親母親, 沒有身分證, 單程簽 證為期三個月, 續期需時一至兩周, 兒子要在童年一年短則四星期, 長則八星期離別母親, 兒子不捨, 母親憂 心, 一旦母親回鄉辦理贖期時, 愛兒患病, 祖父母盡了悉心照顧責任, 都不及親母擁抱餵藥的無微不至。

數年前居港權法例嚴格執行, 內地居民普遍認定香港福利好, 薪酬較豐, 所以他們相當渴求來港定居, 成為永 久居留的香港人, 可是配額小, 造成供求失衡。 母親阿雪自小一家人移民香港為了「遺子政策」被迫同相同情 況人士請願政府, 她八歲舉家移居香港, 適應了本地水土及生活作息的父母有身分證, 女兒阿雪因為同內地男 人通婚, 有了骨肉, 不符合居港資格, 兒子可以留港, 母親卻要數月續證, 站在人道立場, 母親舟車勞頓往返中港 兩地, 頗為折騰, 臣服制度還好, 阿雪只要不嫌煩定時續證, 餘下時間好好照顧兒子, 心甘命抵算了, 要是不服, 母親與相同背景的人開會, 共商對策, 鬥士寧可不要綜緩, 也要領取是香港人資格的身分證, 家的觀念濃厚, 厚 度足以令阿雪兒子不明不白的順從母親, 小兒扯著嗓子, 懇求政府官員幫忙, 男官員微笑接納, 記者鎂光燈捕捉 了請願人士希望一家團聚的訴求。 法律人情角力是有信仰的甘浩望神父削髮明志的深信神有公義; 素有立場的 長毛不知對廣場示威爭取居港權群眾說什麼? 中環建築物華燈初上, 不歇息的金融中心體系依舊運作, 漠視人間 溫情, 這是亞洲繁華都市的深寒地帶, 暗雲蔽日, 母子情是大都會難覓的陽光, 導演張經緯不知是意有所指, 或是 無心插柳, 在紀錄片《一國雙城》, 他拍攝了這個畫面, 是表達阿雪(或同類人)在香港97年回歸後的身份混淆, 她 是內地人? 還是在港生活多年, 粵語說得地道的香港人? 中環夜燈照耀鋼筋水泥建造的不夜市, 吞噬青山綠水的 鄉土人情。

阿雪在香港抗爭, 體驗一國兩制特色, 為孩子打了一場月圓的仗。

母親帶了子女回鄉, 一家人探望開辦音樂教室密友王小姐, 教師人在故土, 適逢國內經濟改革, 市民富了, 價值 觀有了翻天覆地變化。放在只品茗200元人民幣以上女主人家裡的白色毛澤東雕像淺笑遠觀, 導演不需特寫豪門 住宅的金碧輝煌, 毛主席雕像的定鏡說明了富二代還是尊崇一代偉人, 舊派中國人認同毛是改革開放的革命家, 至死不忘; 新派中國人對老毛印象是於互聯網維基百科約略認識粗淺皮毛的歷史人物。家中擺設是富家庭視巨 人為炫耀財產, 不擺放西洋裱畫的愛國神祇。

王小姐同意國家經濟膨漲, 帶起民生收入是好事。然而, 金錢大幅進帳, 農民因此穿的好, 吃的飽, 一下子的劇變改 變了當地人的觀念, 例如婚姻不再是老校長笑意晏晏談及結婚經年, 恩愛如昔的髮妻; 衣著洋味的舊愛是脫下農裝 的典型新一代, 他們膜拜西方轟轟烈烈的自由戀愛, 月下柳樹思佳人的含蓄單思不是年輕人的味兒。王小姐公諸同 好, 慷慨公開其生活照片, 有同前男朋友的合照, 更多的是個人照片, 她擺了多種姿勢, 自信滿滿, 醉在戀愛, 亦樂在 獨身, 單身女郎不依靠父母, 她依傍技藝過安定生活。鋼琴奏畢, 曲終人散, 教師關掉電燈, 拉上趟門, 明天照常辦 公, 稍有朝霞氣色的王小姐繼續琴音詠唱撫慰事業有成, 感情觸礁的際遇, 城市燈光燃亮生生不息的大城市; 光管 熄掉, 大躍進田鄉掩不了變了形的婚嫁愛情。

餘昏橘色映照阿雪家人背影, 子孫遍尋不獲祖宗山墳, 「根」隱藏宗祠源地, 後人是否慎終追遠? 抑或終生飄泊兩地?

張導演於優先場問答環節答了男觀眾, 相信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阿雪最後是不是取得香港身分證? 這不是導演的 着意落墨, 他沒有採用所謂前呼後應手法, 他拍了阿雪領取證件片段, 最後沒有成為結局。落日的故鄉尋根, 逐漸沒入黑暗的一家三口, 根在何處? 畫面深刻打動了導演, 欣賞導演的感性鋪陳, 不為填塞觀眾大團圓肚皮用了大 家感動稱慶的片段。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3月24日

猛人- 張經緯

文: Patrick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