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l Harbor

Pearl Harbor

評分: 5/10
年份: 2001
片種: 愛情
導演: Michael Bay 米高比爾
演員: Ben Affleck 賓亞費力, Josh Hartnett 祖舒赫路, Kate Beckinsale 琪碧金茜爾, William Lee Scott 威廉李史葛, Alec Baldwin 艾力寶雲

好的地方- 《 Pearl Harbor 》 一片最引人著目的除了是史上耗資最龐大的制作費外, 相信是近日於美國各地牽起的「 種族仇恨恐慌」 。 不少日裔美國人都擔心該片描寫日軍於珍珠港大肆公擊殘殺美國人的情節會激起美國人的種族仇恨情緒。

看過此片後, 筆者認為相信不會引發該種仇視情緒。 雖然此片十分忠實地把戰爭場面描寫, 但是卻沒有刻意醜化日本人。 最多也不過是戲中美軍常用Japs 這個貶詞來形容日本人。 就是對於日本軍官的描寫也留有餘地, 顯然不想把日本人寫成冷血狂魔。 如果有人說因看了此片而激起種族仇恨, 相信也是 借題發揮吧了。

有人說此片「 大美國主義」 , 個人頗不認同。 全片幾場大戰中, 美國都是一而再、 再而三地被狂轟蹂躪, 猶其長達四十多分鐘的日軍突襲珍珠港戲 , 美軍被打得毫無還擊之力, 後來Ben Affleck 等人最終只能擊到對方七駕戰機( 據戲中所講, 日軍於該仗共派出三百五十艘戰機, 最後失了二十七艘而 美軍則損失了大量戰艦、 戰機和三千多條人命) , 戰果的一面倒可想而知。 後來的復仇戰也只是以卵擊石, 不能算是一次大成功。 可以說看此片感覺和看星球大戰《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 差不多, 美國代表的正方被由頭打到尾, 完全是一敗塗地的狼狽樣。 最後終結時亦只幾句帶過美國的最後勝利。 日本投降其中最大原因是因為美國投擲原子 彈之故, 是客觀的事實, 這點不容否定。 況且片內日軍司 令戰前曾說最聰明的人是要避免戰爭發生, 可見對日人已 經留有餘地。 事實上日軍當年的侵略行為可等冷血是人所 共知, 戲內已經盡量寫成是「 人在江湖各為其主」 的感覺。美國的失敗( 錯誤估計形勢、 輕敵) 醜態一而再地被舊事重提 , 以美國人的自大和不肯認「 衰仔」 性格, 也難怪美國的影評會大彈此片。

說回此片重點- 愛情, 其實拍得很普通。 不過除了愛情外, Ben Affleck 和Josh Hartnett 的友情也是此片重點。 以戲論戲, 導演對於兩人友情的描寫比起三人的三角愛情更是可觀。

導演米高比爾拍過的電影如《 石破天驚》 及《 絕世天劫》 等都是娛樂動作片, 寫情亦以男性情義比較吸引, 今次也不例外, 戰爭場面拍得真實刺激, 和《 Saving Private Ryan 》 和《 Gladiator 》 相似( 莫非描寫戰爭場面以真實和血肉橫飛作賣點是當今主流? ) , 寫男角友情也出色; 但一提到愛情, 便似有力 有不逮之感。

差勁之處- 此片導演說此片是愛情片, 但是講愛情的部分卻拍得沉悶行貨, 相信是它被影評人大肆評擊的另一個原因。

說到愛情部分, 有人以此片和《 鐵達尼號》 比較, 其實亦無不可。 兩者都給人「 雷聲大雨點小」 的感覺。 錢是花了不少, 但卻不能增加電影的戲味, 《 鐵》 片沉船時還算制造了不少感人氣氛, 此片的戰爭場面卻只是客觀地描寫戰事的經過, 實在不能令人有太大情感觸動。 再講, 《 鐵》 片遇害的是平民百姓, 犧牲自然更 具震憾力; 相反此片死傷的是士兵, 士兵上了戰場便有犧牲的準備, 人民亦有心理準備他們隨時會有戰死的可能性, 傷感的感染力自然相對減少。 兩片的愛情戲亦拍得沉悶。 《 鐵》 片還算循序漸進, 寫男女主角感情建立流暢自然; 此片則嫌寫得太急, 無論是Ben Affleck 和Kate Beckinsale 或Josh Hartnett 的一段情都 發展太急。 談情的場面除了對白肉麻骨痹外, 來來去去都是Close up 主角面孔和接吻鏡頭就更令人覺得導演對於愛情感覺的膚淺。 所以論愛情描寫, 此片確是比《 鐵》 失敗的。 明顯地導演在娛樂性豐富的戰爭部分和浪漫的愛情部分難而取得平衡, 戰爭部分的緊張刺激把愛情部分的沉悶和膚淺顯得更強烈。

此片片長超過三小時, 沉悶的場面不少, 也是失敗之處。 片子拍得長並不代表一定會悶, 君不見黑澤明名作《 七俠四義》 片長不是也超過三小時嗎? 但是黑澤明卻能活用每一段菲林, 全片差不多毫無冷場, 令人激賞。 說回此片, 導演在愛情部分一味拖拖拉拉, 沉悶已時意料中事, 就是連戰爭部分亦嫌太長。 達三十多四十分 鐘的轟炸場面有一半以上時間都是一味見日軍放魚雷和狂炸船艦, 單是魚雷已經重覆拍攝五六次。 太長的篇幅不免減低了電影的壓逼凝聚感。

總括來說, 此片的後半部分, 即從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 直到尾段美軍偷襲還擊( 最後撞機卻嫌拍得草草收場) , 是全片唯一可觀部分。 難怪筆者看此片時, 發現有人在電影放映了個多小時才入場。 莫非他們已經一早洞釋先機?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