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評分: 7/10
年份: 2007
片種: 劇情
導演: 侯孝賢
演員: Juliette Binoche 茱麗葉庇洛仙 ﹑ 宋芳 ﹑ Simon Iteanu 西門艾泰諾

台灣名導侯孝賢繼數年前到日本拍攝日語片《 咖啡時光》後﹐ 去年(2007) 再次衝出老家﹐ 遠赴法國拍攝新片《 紅氣球之旅》。 同樣以女性為主角﹐ 都是社會中小人物的故事﹐ 影片風格近似﹐ 但明顯看出進境。

《 紅氣球之旅》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巴黎﹐ 任木偶戲配音員的蘇珊 (茱麗葉庇洛仙) 工作忙碌﹐ 聘請來自北京的電影系學生宋芳(宋 芳) 為保母﹐ 代為照顧兒子西門(西門艾泰諾) 。 作為單親母親的蘇 珊 ﹐ 不僅要面對工作壓力﹐ 而且在家也和鄰居關係惡劣...

記得以往讀過有關侯孝賢的文章﹐ 其編劇總是嘆謂侯導喜歡把故事 中富有戲劇潛質的部分移除﹐ 換來的是以情為主的場面刻劃﹐ 不 論是早年的《 戀戀風塵》或近年的《 咖啡時光》皆如是。 看來他今 次在《 紅氣球之旅》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

影片的劇情看似平淡如水﹐ 但細心的觀眾或會發現﹐ 當中其實蘊 含了不少值得玩味的部分﹐ 例如兩個女角的事業﹐ 即作為法國人 的蘇珊積極把中國的布偶戲介紹予西方觀眾﹐ 中國人宋芳則對 法國老導演Albert Lamorisse 的舊片 《 紅氣球》情有獨鍾﹐ 便是有趣 的文化交流對比﹔ 另外﹐ 單親母親的親子關係﹐ 以及留學生在外地自處 等題目﹐ 都是很有探討空間的情節﹐ 不過在侯導一貫好於「去故事 化」的刻意遮掩下﹐ 都未有開展。

雖然情節欠高潮疊起﹐ 但是在編導平穩兼含蓄的鏡頭和布置下﹐ 影片還是散發出頗為溫馨的人情味。 作為侯孝賢影迷的觀眾﹐ 也能找到很多導演喜愛的獨特符號﹐ 例如常常在其電影出現的火 車﹑布偶戲等。 其一貫拍攝風格﹐ 包括長鏡頭﹑ 移動鏡頭和 開放性的場面調度(據稱劇本並無對白細節﹐ 只預設場面大綱和 基本要求﹐ 然後任由演員發揮) ﹐ 都一應俱全﹐ 觀眾不會感到 陌生。

作為侯孝賢多年影迷﹐ 老實說﹐ 我仍是比較喜歡他早年如 《 童 年往事》﹑ 《 悲情城市》和《 戲夢人生》等社會性比較強﹑ 更加 入世的作品﹐ 相對之下﹐ 作為一名導演﹐ 現在的侯孝賢好像已到 達了另外一個境界﹐由宏觀式的社會觀察﹐ 逐漸收窄到個人之上﹐ 也更著重提煉電影的純度﹐ 把拍攝電影看成是一種純粹的樂趣和 藝術探索﹐ 多於工作。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 或者影片對社會觀察性的下降﹐ 可能和 導 演對故事發生地點的不熟悉有關。 據稱侯孝賢自己也曾表示對巴黎的 認識不深。 而這也顯現在電影之內。 日本離台灣不太遠﹐ 都是東 方國家﹐ 文化相近﹐ 而且歷史關係錯綜複雜﹐ 侯孝賢好歹心裡也有 個譜﹐ 所以在《 咖啡時光》多少也抓著一些城市景象﹐展示了一點點 日本人生活的橫切面﹔ 相對來說﹐ 從《 紅氣球之旅》一直都局限在一 個小房間的設定來看﹐ 拍攝上盡量避重就輕﹐ 幾乎都沒有如以往一 樣深入民間觀察和捕捉城鄉實況﹐ 導演面對的文化局限是非常明顯。

《 紅氣球之旅》不是侯孝賢的最佳作品﹐ 但相對拍攝條件相近﹐ 卻有點雜亂無章的《 咖啡時光》﹐看來在寫人寫情上都顯示出 新進境。 至於片中一再出現﹑ 隨風飄流但漫無目的的紅氣球﹐ 所代表的是什麼﹐ 是難以估計。 不過倒讓人想起侯導以前在 一些訪問談及﹐ 靈感可能啟發自沈從文文學作品的「 冷眼 看生死」人生態度- 無論地上發生什麼事﹐ 氣球都是無動於衷﹐ 只會一直在飄﹐ 有時走得很近﹐ 有時又會很遠﹐ 但始終沒有 起點﹐ 也沒有終點。

猛人- Juliette Binoche 茱麗葉庇洛仙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