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a

Cina

評分: 8/10
年份: 2009
片種: 紀錄
導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米開蘭基羅安東尼奧尼
演員: 中國人民

在中國﹐ 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名聲很大。 不過﹐ 這和他傾譽國際的藝術 盛名無關﹐ 而是因為他拍過的一部紀錄片《 中國》﹐ 一部被當年的中國政府批 評為充滿惡毒用心和卑劣手法的電影。 因為這個原因﹐ 安東尼奧尼成為了中 國家傳戶曉的電影導演﹐ 儘管 當時很多人根本上從未看過這部紀錄片﹐ 也不 知道這位名人的底世。

《 中國》於七十年代拍成﹐ 是屬於國家級的文化交流計劃﹐ 由中國政府和意大 利政府聯合促成﹐ 據說當年還是由時任總理的周恩來親自拍板﹐ 邀請安東尼 奧尼來華。 安東尼奧尼是意大利的國寶級電影導演﹐ 早於五﹑ 六十年代已享 譽國際﹐ 晉身電影大師行列。 其後他對共產主義產生興趣﹐ 被歸類為所謂的 左翼導演﹐ 中國政府邀請他來華拍攝﹐ 是否因為他的名氣﹐ 還是其左翼背景﹐ 作為局外人是無從得知﹐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 他們是低估了藝術家的能耐﹐ 高估了自己的籌劃能力﹐ 以為全部經過悉心安排的旅程﹐ 拍出來的電影﹐ 就 會如想象中一樣。 結果當然是雙方均大失所望﹐影片在中國被禁三十年﹐ 直 至近年才在北京一項活動中放映﹔ 安東尼奧尼拍攝該片後也數年未能開戲﹐ 其後終生未再踏足中國。

現在普遍看法都認為﹐《 中國》的下場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尤其當年主張批 示影片的﹐就是四人幫的江青。 不過事隔多年﹐ 影片還是到了近年才首獲解 禁﹐ 可見影響之大﹐ 已超越了其政治原委。 影片年前在北京上映後﹐ 2009 年 也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 另外﹐ 影碟也散見於內地的影視店﹐ 不再是禁忌了。

回顧這一部中國禁片﹐ 片長超過三小時﹐安東尼奧尼在中國停留22 日﹐ 在中 方人員的陪同(監視?) 下﹐ 主要在北京﹑ 河南和上海等地活動和取景。 影片的 內容看似沒有很緊密的結構﹐ 而更多是像一個旅行者的遊記﹐ 在導遊的帶領下﹐ 分別於北京的名勝天安門廣場﹑ 故宮﹑ 王府井等地留下縱影﹐ 並大拍針灸生產 術﹑ 工廠生活和民娛表演等。 雖然拍攝者極其希望能擺脫導遊的監視﹐也曾數 次透過旁白道出這個想法﹐ 但是整體來說﹐ 影片看來並未真的衝出這個官方預 設的保衛網﹐ 即使電影在文革時期拍攝﹐ 可是鏡頭中的中國﹐ 總是異常的平和 及尋常﹐ 一點都沒有「 革命」的痕跡﹐ 和它身處的動蕩時代特別不合襯。 這樣的 製作﹐ 確實很難讓人聯想到「惡毒的用心﹑ 卑劣的手法」。 安東尼奧尼最過激的 表現﹐ 不外乎是如一個脫離家長監管的反叛兒童﹐ 爭取其有限的自由﹐ 去看看 事情的另一面而已。 可惜即使他如何掙扎﹐由始至終看到的都僅是片面﹐ 所有的 材料根本不足夠讓他設計任何抹黑拍攝對象的「 詭計」或「 圖謀」。

由於拍攝素材的單薄﹐ 以一部稱為《 中國》﹐ 本意是要了解一個國家的紀錄片來 看 ﹐ 這並不算是很稱職的作品。 當然﹐ 得出這樣的結果﹐ 不能把責任全推到導 演身上﹐ 因為正如前述﹐ 他能夠做的很有限。 不能拍到想看的東西﹐ 安東尼奧尼 轉而把鏡頭對準在 百姓的面孔上﹐ 倒是為當年的中國人民留下了很難得的影像 紀錄。 從影片第一組鏡頭開始﹐ 安東尼奧尼已執意把其拍攝焦點放在人民﹐ 不 管是天安門城樓下的太極老翁﹐ 或者是城市內候車的少女﹐ 或者是農鄉中充滿 好奇的農民﹐ 一副一副不經修飾的面孔﹐ 都表現出有異於中國一般宣教片的典 型模範面孔﹐ 讓當時世人看到少見的中國人寫實面貌。 安東尼奧尼雖不能拍到 真實的社會﹐ 至少﹐ 他捕捉了真實的人﹐ 這是影片一項很重要的成就。 所以﹐ 與其說這是關於《 中國》的紀錄片﹐ 還不如是《 中國人》的電影。

安東尼奧尼在片尾表示﹐ 這部作品只是對中國很片面的觀察﹐實在可圈可點。 一方面﹐ 他為自己在片中那些有時隨意﹑ 有時過份武斷﹑ 有時沒有怎麼經過深 思熟慮的旁白作出辯解(從影片製作背景來看﹐ 很多介紹性質的旁白﹐ 其資料應 該都是來自導遊的提供﹐ 而主觀性的敘述﹐ 則往往在有意無意間展示了拍攝者對 拍攝對象的不了解。 一直到了影片最後﹐ 他對於中國的眼光﹐ 看來都不過是停留 在一名普通旅客的思維之中) ﹔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成是對整個旅程安排的失望﹐ 因為﹐ 他看不到真正想看的東西。

純粹從藝術性來說﹐ 《 中國》雖不乏富詩意的鏡頭和剪接﹐ 但並不能算是非常出 色的作品﹐ 在西方引起的討論﹐ 也不如想象中大﹐ 但影片在中國引發的政治風 波﹐ 以及它整個拍攝條件﹑ 製作時間和前因後果﹐ 注定讓它成為一個經典﹐ 也 成就了一份難能可貴的時代紀錄。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