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Hours

Museum Hours

評分: 4/10
年份: 2012
片種: 劇情
導演: Jem Cohen
演員: Bobby Sommer、Mary Margaret O’Hara

(內文提及劇情,敬請留意)

簡言之,這是一個關於藝術的故事。

在藝術館任職警衛的Johann (Bobby Sommer飾)遇上了來到奧地利照顧親人的Anne (Mary Margaret O’Hara飾),二人性 格投合,遂成為好友。不論在館內行逛或是在外面碰面,二人都在談論眼睛所見的美。

藝術是否高不可攀?在Johann的獨白中有如此一段說話(摘錄):「有一名實習生認為藝術館應該是要免費開放給觀眾。於 是我問他:『但你平常看喜歡的電影也是付錢去看,對吧?』」縱然至路易十四被拉下台後,大眾能輕易接觸「藝術」,人 們還是不免把藝術神聖化。就像那個實習生般,很多人都認為「藝術」和「消費」不可混在一起談。而生活在資本主義的社 會中,這樣的念頭是硬生生把藝術從生活層面切割開來。飲食住行得消費,一般娛樂得消費,那何解藝術就不行?普普藝術 家Andy Warhol也如是說了:「會賺錢就是最好的藝術。」可是很多人還是覺得「藝術」遙不可及。對於性格難以理解的人, 我們會以「藝術家脾氣」形容;對看不明白的畫作,我們會以「缺乏藝術細胞」自貶。藝術看似是生活一部份,又看似距離 一般大眾遙遠,只屬於藝術館這個空間,以及在這個空間的人。

導演Jem Cohen把「藝術」這個概念重新帶給觀眾。影片中運用了大量藝術品的特寫,把藝術品從藝術館這個空間抽出,好 以正視這些物品本身。而當中也不乏日常生活品的特寫,如在醫院中的點滴器、心跳機等等,好把「日常能看見的東西」和 「在藝術館才能看見的東西」放在並列的位置。影片中更投入了一般的街景、平日在街上會見到的片段等等,導演更刻意用 了粗糙的畫面去帶出日常感,與藝術館的作比較。更有一幕是在藝術館遊覽的途人如畫像中的人物般全成了裸體,徹底地抹 掉了藝術和現實生活的界線。為了更能表達藝術是屬於每一個人這個主題,影片中更安排了一名導賞員作講解。導賞員在藝術 館是一種權威,是能提供「標準答案」的一員。可是她的見解獨到,與坊間對畫作的詮釋有出入,以至聽眾露出難以釋懷的 表情。於是導賞員如是說:「這是我的看法,你們不用同意我。」Anne跟Johann談論畫作的美,到後來她談論沿途見到一群 鴿子一同飛起來所見到的美,其實如出一徹。藝術的原意就是要欣賞「美」,而「美」本來就很單純,不需要額外的知識, 不需要文化的包裝,從心底感受就是。影片初段Anne要Johann為她昏迷了的親人描述在藝術館的畫作,電影結尾Johann則以 旁白描述街上的一個婦人作結。藝術這個高高在上的存在,就這樣被拉到了平民的生活之中。

影片的題材雖有趣,處理材料的能力上卻嫌不足。Johann跟Anne兩個主要人物的互動未能跟主題緊扣,大部份都是靠Johann 的內心獨白去表達主旨。插入的日常生活片段過多且零散,劇情亦沒有連貫性,只是把獨立的畫面或片段湊合起來。然而整套 影片貫徹了其獨特的氛圍,亦見導演創新的意念。可惜以「藝術存於日常生活」為主旨的電影卻成了一套「藝術片」,一般大 眾實在難以入口。

文: 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