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mba

Rumba

評分: 6/10
年份: 2008
片種: 喜劇
導演: Dominique Abel、Fiona Gordon、Bruno Romy
演員: Fiona Gordon、Bruno Romy、Philippe Martz

電影一開始,女主角費歐娜(Fiona Gordon飾)拿著粉筆在黑板上以極簡的線條畫出一隻狗的扁平圖像,接 著又在一旁寫出「DOG」這個英文單字。此時,費歐娜開始以「DOG」反覆延伸造句,並帶著台下的小學生 們一同覆述。一段段彷彿繞口令的英文練習,讓學生們毫無招架之力,紛紛亂了分寸,只能含糊不清地說出 外星話般的句子。這番景象不僅令人想起以前剛開始學習英文時的有趣情形,更帶出《舞舞舞》這部由多明 尼克阿佩爾(Dominique Abel)、費歐娜高登及布魯諾羅米(Bruno Romy)三人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裡, 兩個構築出無數笑點的主要要素:「扁型人物」及「反覆」的運用。

把耍寶搞笑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扁型人物」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在《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1927) 這本論文集中,將小說的人物角色分為兩種:扁型人物(Flat characters)及圓型人物(Round characters)。其 中,扁型人物是作者依循單一理念或特質所建構出來的人物,也就是說此人物即為理念本身。因此,這類人 物通常容易辨認,其特色或個性也能一言以蔽之地立即陳述。同時,扁型人物因複雜變化性不足,容易使人 感到枯燥乏味,特別是嚴肅的或悲劇中的扁型人物;但是若將這類人物擺進輕鬆的喜劇中,就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電影和小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是創作者憑著想像力,由真實或虛構的故事慢慢將其中的情節與人物角 色創造出來,進而衍生出整體的豐富內容。接著,讓我們回到《舞舞舞》這部電影,以其中的角色做為例子 與前一段落相互印證。

《舞舞舞》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法國偏遠地區的一座小城鎮中,費歐娜及多明這對夫妻皆於小學任教,除了教 書外,平時的休閒活動就是跳倫巴舞,甚至還抱回大大小小的獎盃,生活極為單純愉快。費歐娜及多明並非 英雄大人物,他們不過是一般的市井小民,沒有遠大的抱負;下了班便興高采烈地親吻彼此,隨即共同舞上 一段動作極盡誇張、逗趣的雙人倫巴舞。若要以一句話來描述這兩個角色,那就是「他們皆深愛著彼此且熱 愛倫巴舞」。另一個角色是試圖從多明手中搶走巧克力麵包的男子(Bruno Romy飾),他雖讓人感到討厭, 但卻始終執著於「搶麵包」這件事情上,甚至到了扒光多明身上衣物的境地,展現出一股令人發噱的傻勁。 最後一個角色,則是害費歐娜及多明出車禍的自殺客(Philippe Martz飾),他在剛出場時,來回於鐵軌及 道路之間試圖自殺,認真程度還到了汗流浹背的地步;深覺愧對費歐娜及多明時,每次一見到兩人便像個大 孩子般嚎啕大哭。

如此無厘頭式的誇張表現,只有扁型人物能夠合理且精彩地呈現出來,因為他們僅需順從單一的特質,沒有 過多的個性及複雜的情緒會左右其想法。另外,也因為單一性而造就了執著的傻勁,當觀眾看到這些角色毫 無理由埋頭於某件芝麻小事時,便會由衷受到一定程度的感動,甚至覺得這些角色如卡通人物般單純可愛, 因而產生熟悉親切感。而且,如同費歐娜及多明總是一身鮮豔的衣物裝扮,扁型人物的形象很容易被人記住, 讓人即使是在電影結束,離開電影院之後,依舊能在腦海中鮮明地再度描繪出角色的模樣。

「反覆」讓笑點累積到最高潮

《舞舞舞》開始於費歐娜的英文課堂,而此時的教室外頭,多明正在上體育課。從敞開的一扇窗戶中,觀眾 可見到多明帶著一群學生慢跑著,一個個身材不盡相同的學生,或跑或跳,反覆做著同樣的動作經過窗前。 如此在動作上的反覆應用,更可見於此片往後的發展中,特別是在多明因車禍而喪失記憶之後。

「反覆」的手法可追溯至二次世界大戰後60年代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種美學概念普遍存在於 視覺藝術、音樂或文學等各種形式的藝術領域。其最大的特徵即「以最小的單位連續不斷反覆的出現」,而 這些小單位表面上看來或許會覺得一成不變,但仔細推敲品味後,卻又能感受到其中的細微變化。《舞舞舞》 將此種特徵應用於影像和角色身上,這能產生何種效果呢?當多明出車禍後,雖然身體外觀看不出什麼太大 的異樣,不像費歐娜少了一條腿,但他的大腦卻出現嚴重的問題:不但忘了費歐娜是誰,連腦容量也縮小, 無法記得前幾秒做過什麼事。因此,常常可看見多明反覆做著相同的動作:反覆詢問費歐娜要不要喝咖啡、 反覆在同一個碗裡加入雞蛋並灑一小撮鹽、反覆詢問自己學生的姓名。這種搞笑的方式,或許不算太新穎, 然而由於多明尼克阿佩爾及費歐娜高登這兩位演員對肢體運用的熟稔,在不斷反覆的堆疊之下,卻也讓人的 情緒一次次累積,忍不住哄堂大笑。

簡單元素的重新拼貼

《舞舞舞》的創作者多明尼克阿佩爾及費歐娜高登皆出身於巴黎知名的戲劇學校──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 (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School Jacques Lecoq),為期兩年的訓練中,兩人學習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探索世 界的開始,並嘗試音樂通俗劇、悲劇、滑稽劇等各種類型的戲劇,也將劇場中的各種方式應用於電影中。所 以,《舞舞舞》在表現方式上,與以往我們所熟知的電影不大相同,這點藉由肢體表演佔了電影主要篇幅便 可得知。同時,《舞舞舞》的故事性不甚強大,人物的互動關係也十分簡單明瞭,但輔以繽紛鮮豔的色彩, 以及通俗笑點的重新拼貼,卻也完成了一部精采的另類愛情輕喜劇。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