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Not There

I'm Not There

評分: 8/10
年份: 2007
片種: 劇情
導演: Todd Haynes 托迪希恩斯
演員: Christian Bale 基斯頓比爾、 Ben Whishaw 賓韋沙、 Richard Gere 李察基爾、 Marcus Carl Franklin、 Heath Ledger 希夫萊德格、 Cate Blanchett 姬蒂白蘭芝

以熱愛音樂的教導所逃出來的黑人小孩WOODY(Marcus Carl Franklin)、批評國事的 歌曲而成名的歌手PASTOR JACK(基斯頓比爾)、民謠巨星轉投搖滾的JUDE(姬蒂白蘭 芝)、婚姻出現問題的荷里活紅星ROBBIE(希夫萊德格)、西部隱士BILLY(李察基爾)、 接受審判的青年ARTHUR(賓韋沙)來描寫音樂詩人卜戴倫的形象和經歷。

導演以六個風馬牛不相同的人物去刻劃音樂詩人上戴倫是一個新穎的手法。以接受審 判的青年ARTHUR去貫徹其餘五位角色,先以黑人小孩WOODY一支結他及反映對社 會不滿的歌曲走天涯去描寫上戴倫對現實的不滿,之後WOODY的死反映他的理念不 為世所重視才有西部隱士BILLY、厭倦對世事抗議的歌曲創作的PASTOR JACK的出現。 其中BILLY看似不問世事,但又想出手相助反映卜戴倫的矛盾心態。而PASTOR JACK 由歌手轉身為運動代言人又帶出想由民謠巨星轉投搖滾的JUDE表示卜戴倫的歌曲漸變 商業作品;而之後又由JUDE而帶出荷里活紅星ROBBIE。而ROBBIE是一名表面風光但 感情生活失敗的形象。令角色的形象更連串。

電影亦有借描寫卜戴倫去描寫美國問題及文化。如JUDE可算是在六、七十年代美國年 青一輩的潮流。他轉型搖滾是因為搖滾能吸納更多的年青歌迷,從中反映嬉皮士文化; 而WOODY的形象是黑人的形象都反映美國對黑人的歧視問題;而PASTOR JACK與JUDE 的歌更批評美國在參加越戰造成國家的經濟、人民死傷的嚴重。

電影中以黑白畫面和一幕JUDE被當作風箏都令人想起費里尼的《8部半》。把卜戴倫的 潛意識都表露在電影中的人物、歌曲及超現實場景的設計。

故事莫說是沒有卜戴倫這角色,連這人身名字也沒有出現過在差不多兩小時的影片上。 只以卜戴倫的歌曲去貫穿整個故事。

猛人- Ben Whishaw 賓韋沙、Marcus Carl Franklin、Cate Blanchett 姬蒂白蘭芝

文: 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