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Man

Yes Man

評分: N/A
年份: 2008
片種: 劇情
導演: Peyton Reed
演員: Jim Carrey 占基利、 Zooey Deschanel、 Bradley Cooper

《乜都得先生》(YesMan):走出宅男門,擁抱陽光

門外,有烈陽高照;門外,有夜色炫爛;門外,有晨曦微暖;門外——
還有那個從不畏懼的少女在孤獨地唱著另類的歌;坐在某個轉角裡的酒吧深處
等著你,踏著輕脆的舞步前去邀約。

親愛的,推開門;去擁抱陽光吧。
別辜負了簾前豔麗的春光和陽光的殷殷召喚,也別荒廢了青春年華。
南國,晚來春暖;但,終究還是暖了。
火神紀。題記。

1.Best Friend
在寫這部電影之前,也許有必要研究一下關於"Best Friend"在西方語境裡的深刻含義;這個詞給我的第一個深刻 記憶不是在英語課堂上,而是《老友記》(Friends)。那些狂熱于《老友記》的粉絲們也許都會有印象——看他們 六個人似乎從來都不分彼此,但是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這裡沒辦法來探討他們中間誰是誰的"Best Friend",這 也許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探討的話題,而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所以我只用它來舉一個例子。

在第十季的第一集裡,剛剛和Joey分手的Charlie喜歡的是Ross,本來在前一集裡他們應該在一起了,可是Ross想 起了好朋友Joey可能會有的感受,於是他覺得必須先告訴Joey之後才能和Charlie在一起。而當Ross坐在飛回紐約 的飛機上告訴Joey的時候,Joey雖說小有鬼胎,可是他的表現卻讓Ross有一種錯覺——Joey把自己的幸福放在第 一位,於是Ross告訴Joey說:你既忠誠,又無私,而且慷慨……然後Ross表示,他要考慮是否排除Chandler在外 而讓Joey作為他的"Best Friend"。

如果對這部劇集稍有瞭解的人都應該知道,Ross和Chandler的關係可非同一般,大學同學、寢室室友、一起搞過 很不成功的樂隊、一起追女孩……甚至Chandler已經娶了Ross的妹妹Monica,兩個人幾乎在這部劇集開始之前就 已經視對方為自己的"Best Friend"了。而讓Joey的地位超過Chandler,這讓Joey有了一種飄飄然的不知所措;甚 至能讓他忘記了告訴Ross自己已經和Rachel將要在一起的最好時機。

可想而知,這樣的一個稱喟對於Joey來說是如何的一種榮耀和滿足。當然,這部劇集裡類似這樣對"Best Friend" 描繪遠遠不止如此。有人說,這部劇集是瞭解美國社會人文的一本教科書,而如果說這本教科書教給我什麼的話, 裡面就有關於"Best Friend"對於美國人的意義。

中國人的觀念是多以圓滑中庸為道,所以我們常常會有“相識滿天下,知己無半人”的感歎,我們卻不會當面地告 訴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更不會告訴別的朋友,某某人是我最好的朋友;得罪朋友是有違圓滑原則得不償失 的不理智行為。而在西方文化裡,把一個人稱為是自己的"Best Friend"意味著給予他最大的信任,也有把握他會 給予自己同樣的信任;相對中西這兩種文化的差異,可見這樣的一個稱喟在朋友關係之中是如何的不尋常。

Joey所表現出來的大喜可望以及Ross的語重心長,並且鑒於此之前他們二人與Chandler的關係,"Best Friend"可 不僅僅只是一句奉承的話語,也不僅僅只是一種無謂的虛榮。可以說,在西方世界裡,把一個人稱為是自己的"Best Friend" 也許是對一個朋友所能得到最高評價了。

2.老宅男的黯淡生活
宅男,是日本舶來的外來文化,但是又區別于日本原詞“禦宅族”的本義,屬於嫁接產物。一廂情願的文化同化,給 了這個詞以全新的含義,並且完全能夠從字面上想像出來這個詞在中文語境中的意義。首先說明,在這篇文章裡 所用到的“宅男”一詞,完全引申自其中文含義,與“禦宅族”的本義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這個詞本身的誕生就屬於網路次文化語言,並且是在2005年8月才開始在臺灣興起之後再傳進內地,所以關於 這個詞的詳解,隨便在哪個搜尋引擎上一搜都會找到許多版本的說法,這裡也就不贅述了。簡而言之——宅男從字 面上解:“宅”就是“家宅”,既做名詞意義的“家”解,也做動詞意義的“呆著”,所以“宅”就是在家呆著;泛指指不善與 他人相處,整天只待在家,生活圈極狹隘的一個群體。

作為一個宅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由己及人,我想應該是這樣——慵懶、終日疲憊、自己一個人呆著卻常常無所 事事、偶爾失眠、經常做夢……最重要的一點是,極度地厭倦社交場合以及交際應酬活動。大部分時間情願自己一 個人呆著,就算無所事事;看許多視覺系的商業電影,卻從不進電影院一步,只買DVD回家自己一個人看,因為人 多的地方擁護的地方常常會使他感覺到極度的不適;而看視覺系的商業電影只是為了讓自己不必閑著想太多的事, 讓自己感受著電影裡熱鬧熙攘非凡,不至於太過困乏。

看起來多少有點輕度的自閉,兼帶有輕度的抑鬱。是的,宅男大都是這樣練成的。隨著“宅”著的時間慢慢延續,所 有的症狀會慢慢地加深,到我現在的這個階段,基本上連與他人勾通都有點厭倦和吃力。可是,我們這個群體似乎 都是這樣活著的,尋找一個特有的方式與外界聯繫,那樣會減緩所有症狀最終暴發的力量,只是最終還將暴發出來。 因為我還不曾經歷,所以我也無從知曉到最後,我們都將如何死去。

前面說著關於"Best Friend"的一切,僅僅只是為了說明,占基利(Jim Carrey)在這部電影裡的角色卡爾·艾倫(Carl Allen)作為一個宅男,“宅”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裡去。我們一起來看看卡爾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首先是在 DVD店裡排著長龍買《300死士》(300)、《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等商業視覺電影,然後是不接電話;而在後 面我們才知道,打電話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Best Friend",由布萊德利·庫珀(Bradley Cooper)飾演的皮特(Peter)。

我為何在前面花了那麼長的一個篇幅來說明"Best Friend",為的只是給這裡的背景做一個注腳。試想一下在美國的人 文背景之下"Best Friend"的含金量,然後再對照著看——假如一個人,在那樣的人文背景之下,對於他的"Best Friend" 所打來的電話都可以如此漠然,逃避至從來不接聽,為的是躲開他對自己的關心以及可能將要牽扯到的社交活動,那麼, 這個年介不域的老宅男之“宅”,可謂是“深院高宅”了。

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們可想見的卡爾的老宅男生活,將會是怎樣的一種黯淡無光。連"Best Friend"所受的待遇尚且如此, 何況他人;也許,也只有作為"Best Friend"的皮特才對卡爾如此不離不棄,換作他人早已經離他而去了。當然,這在卡 爾看來並不像是一個"Best Friend"所應該作為的不離不棄,反而是他僅存的那個麻煩。因此他在盡可能地避開他,避無 可避的時候,他會編織一些拙劣可笑的藉口敷衍他。實在敷衍不過去,卡爾才會十分不情願地同皮特會面。

情人棄他而去,工作平穩卻看不到半點希望或者晉升的可能,生活圈在日益縮小……新電影一部一部地看,生命在這樣 一天一天消磨殆盡。什麼是明天,什麼是將來;那些都顯得遙不可及,讓人連想都懶得去想;如何度過眼前這個漫漫長 夜也許才是卡爾每天下班時所考慮的事。

日復一日月複月,轉眼已是三年。皮特努力地想讓自己即將新婚的愛人接受他的這個連她的名字也沒能記住的"Best Friend", 但卡爾最終還是搞砸了,他甚至連皮特的訂婚儀式也忘記參加。當Best Friend遇上Worst Friend的時候,我們還能期待皮 特說什麼呢。

皮特終於還是選擇了離開。告別這個無可救藥的所謂朋友,去尋找屬於他的精彩。這個事件成了卡爾宅男生活的一個分 水領,他也許是時候想想,該如何走出三年前失戀的陰影,如何繼續生活。

3.走出宅男門
說明了"Best Friend"和“宅男”之後,我們再來看電影開始的這一幕,我們也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給我 們設置下的這些場景。

告別一種舊有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很艱難的,甚至是疼苦的。一次陰差陽錯的講座培訓給了卡爾一個全新的生活態度; 而這個講座對他的要求只有一條,在任何時候,任何人對他提的任何要求,他只能有一個回答——Yse。這個半帶有自我 強迫式的回答,給卡爾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卡爾曾經拒絕了所有人對他的所有要求,從一個NoMan到一個YesMan的轉化,他不得不走出他的“宅男門”回歸到了社會。 從他所回答的第一個Yes開始,他的臉上所綻放的,才是我們一向所熟悉的那個金·凱瑞標籤式的歡笑。

導演佩頓·裡德(Peyton Reed)加上金·凱瑞,他們與陽光喜劇少女佐伊·丹斯切爾(Zooey Deschanel)的碰撞,會磨擦出什 麼樣的火花呢;如果我們還在念念不忘一種舊有的輕率喜劇,那麼我們也許就難免失望了。這部電影,更像是佩頓在《分 手男女》(The Break-Up)後對文藝喜劇的成功回歸。

什麼樣的喜劇才算得上是經典呢。在我看來,首先它必須是充滿快樂的;但它不能只讓我們一味地發一種膚淺的歡笑,歡 笑之後它還必須帶給我們形而上的思考;我從來不反對惡搞式的無厘頭,但是無厘頭之後,我們還能略有所思若有所得, 這才是喜劇的力量。

這部電影給卡爾的整個生活安排了許多精心設計的巧合,從他開始回答Yes的一瞬間開始,他的生活變得不再拘泥而顯得 灑脫了許多。說真的,我倒不會相信生活中真的會有那麼多的巧合在前方等著我們;但是,不相信和願意相信完全是兩種 概念。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所相信的是——信念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而生活態度最終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活品質。

電影花了絕大部分的篇幅來描繪卡爾的新生活,從他一開始半強迫式的Yes,到後來他幾乎無力擺脫Yes帶給他的困惑。 我們是否願意相信都好,觀影的過程始終是充滿著快樂與歡笑的,這部俯拾皆是笑點的電影無疑能夠帶給我們近兩個小 時的歡樂。而歡樂之後我們所將進行的思考,這才是佩頓式文藝喜劇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回歸。

走出了宅男門的卡爾也許並不知道自己所要面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然而正是因為前面那些讓我們感覺到惘然的無 知,才帶給我們對未來生活的無盡嚮往。其實我們並不畏懼,因為我們知道,命運的手指總在不經意的所在給我們指明 了前行的方向。

告別舊有的生活模式需要太多的勇氣,而卡爾無疑是幸運的。他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走出了只屬於他的陰霾,有時候我 們總在為前面的藍圖規劃著太多的細節和分叉,可是真正起作用的並不是我們所規劃著的種種,而僅僅只是當我們處於 一個十字路口時一個最簡單閃現的光亮,我們的一個選擇決定了我們前行的方向。走出宅門,前面有什麼我們也許並不 知道,可是我們必須先從宅門裡走出來,不然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門外邊,是怎樣的一種五彩繽紛的絢麗,在那裡 靜靜地等著我們。

4.擁抱陽光去
遇上一個陌生的人,因為卡爾Yes了他的所有要求,所以他遇上了佐伊飾演的角色——永遠充滿驚喜的哥特少女愛麗森 (Allison);因為Yse了佈告板上所有的招生簡章,所以他學會了開飛機,簡單的韓語對話,以及抱著一把吉它彈唱;因為 Yse了所有客戶的貸款申請,所以他得到了總公司的讚賞而得到了提拔……而由此而延伸下去,幾乎每一個劇情都有一 個後著在等著我們的主人公卡爾前往挖掘。

Yes。Yes。Yes。所有的這些回答——讓他和愛麗森相愛,讓他開著飛機飛上了天空,讓他用韓語解開了韓國少女的心 結,讓他用吉它彈唱救了一個想自殺的男人而成了英雄,讓他的客戶群支援了他為皮特舉辦的單身派對而重新獲得了皮 特的友情,甚至是皮特未婚妻的友情……從一個Worst Friend回到到一個Best Friend,卡爾得到了比他自己所預想的要多 得多;而他所能做的事,似乎也比他自己所預想的要瘋狂得多。

在酒吧裡喝整夜的酒,帶著宿醉未醒的瘋狂去晨跑,一邊跑一邊給自己和周圍的所有一切照相;或者跟身材高大的悍漢 打架,為的是給一個素未謀面的女子爭取些莫須有的尊嚴;或者和自己心愛的女子來一次即興的旅行,到機場買兩張最 快起飛的機票然後去一個陌生未知的地方;又或者偷偷地翻過欄杆闖進國家大劇院,帶著那個美麗女子站在空無一人的 舞臺中央,一起唱著那首溫情的歌...

卡爾的生命中充滿了一種未知即興的快樂,即使在突然降臨的滂沱大雨中,他也會脫下外套遮在愛麗森的頭上帶著她去一 個陌生的農場,深深地吻著對方告訴她——我愛你。沒有陰霾,即使烏雲密佈,即使大雨酣暢;所謂陽光,依舊躲在雲角 的暗處偷偷地歡笑。

從卡爾走出了他的宅男門開始,陽光其實就在門外,只是他以前從不知道那片溫暖而璀璨的光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卡 爾似乎已經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幸福和快樂,而這一切,源於他勇於走出那個舊有的自我;走進那片溫暖的光亮裡去。

反觀現在越來越多的“宅”者,這部電影多少具有了其勵志的社會意義。宅門,是不是僅僅只是一個門框加一個門頁呢; 走出去其實很困難,困難的不是出門買一包煙買一盒速食麵,而是走出那個困住自己的心靈的那個無形的門。這是一部 輕快風格的勵志電影,在我們輕展笑顏的時候,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種良性的思考,對於生活著的現狀以及對未來可能 有的期許,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隱約可見的美好意象。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總想到了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和每一個親人通 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給第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我在想,海子寫這首詩的時候也許是滿腹黯淡的悲 涼和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然而,這部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卻把這種豁然的開朗進行到了底。

如何走出自己所“宅”著的這扇門,也許,可以從海子所寫的這些事,身體力行著開始。

5.老宅男的精神救贖
卡爾以為,是一個"Yes"改變了這一切,其實我們作為旁觀者都知道,改變他的並不是Yes,Yes僅僅只是開啟了他人生裡 的另一種人生態度,真正改變他的是這種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

卡爾和特倫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飾演創建“Yes講座”的特倫斯(Terrence Bundley)重逢,證實了我們的猜想。卡爾 所奉行的是一以貫之的虔誠,甚至到了迷信;特倫斯給他設定的Yes開啟了他的人生裡的另一個層面上的精神生活,可是 他卻再也無力擺脫這種如同精神層面上的快樂。

特倫斯的現身說法才終究把卡爾的精神救贖進行到底——你應該明白如何運用好Yes;開始的時候,你強迫自己對一切事 物說Yes,這只是給你給了個頭,這是開啟你的自我封閉;之後你說Yes,並不是你必須說,而是你知道你心裡想要說, 真心地想說。

電影在這裡顛覆了之前的一切,從學會說Yes到學會說No;只是電影已經沒有太多的篇幅來闡釋這個論點了。於是它運 用了它僅有的一個論據,也是最有力的論據來說明——那就是愛情了。當年那個拋棄卡爾另投他人的愛人回來,請求他 留在自己身邊;卡爾拒絕。愛麗森懷疑他是否因為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而不得不愛上自己;卡爾必須去重新追求。

在我看來——也許,這個結局僅僅只是一次畫蛇添足式的自作多情。這樣的一個結局僅僅只是為了討好觀眾而鋪設的, 並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個惡俗的結局卻賦予了卡爾在另一個層次上更徹底的一次救贖——忠於自我的願望,做自己想 做的事,完成自己渴望完成的事業,這要比僅僅只是一句Yes困難得多。從不得已而為之的出宅,到自己的真實意願。說 起來似乎挺簡單的一件事,可是真正完成這樣的蛻變,並不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那麼輕鬆。這意味著對以前那個舊的自 我做一次全盤的否決,然後完成了本我的蛻升;這部電影所闡釋的,竟然成了西格蒙德·佛洛德(Sigmund Freud)對於本 我、自我、超我定義的最終解讀。

電影給了卡爾一個最表像化的結局——他終於得到了他真正渴望的那種幸福。朋友;愛人;事業。在我看來,所有的這些 具象化的種種,都不如他在精神世界裡所獲得的抽象化的救贖;屬於他的自我救贖。

走出宅男門,擁抱陽光去;從本我的否定到自我的定義,最終到超我的徹底認同;從違背意願的勉強為之,到真心實意 地迷戀陽光下的溫暖。卡爾完成了他在精神上的最後救贖——當我們開始自動自覺自發地迷戀那個更絢爛的世界,我們已 經無法再停下腳步來,安安靜靜地坐著,獨自糜爛。

文: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