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化進程與本土人文的取捨之道

撰文: 火神紀 | 發布日期: 2007年06月01日
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化進程與本土人文的取捨之道


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參加 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首次聚首。時至今日,73個國家和地區895部影片的數值增長、95部中國影片參展以及 《雲水謠》、《紅美麗》、《吳清源》和《跟蹤》進入決賽單元角逐金爵獎的評選,這都讓我們看到了上海 國際電影節以及中國電影的發展泰勢。作為影評人我們也許應該是倍感欣慰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數字統計 至少讓我們安心,明天,也許我們還不會被餓死;因為電影的市場在不停地發展和膨脹,而我們也許也該跟 著過上幾天滋潤的日子了。

然而,所謂的歷屆之最到底能給我們什麼呢。除了數字上自戀式的自我安慰之外,去年也同樣風風火火的電 影節的觀眾人次居然卻還趕不上1993年的30萬人次;這樣的資料對比又足以讓我們鬱悶不已抓耳撓腮了。電 影不應該只是一小部分人小資生活裏的茶餘飯後,當電影能夠成為真正的大眾消費品的時候,也許那時候的 電影業才會更健康更形而上地發展。

31


畸態追求票房的商業運作

80年代的香港最流行的投資就是電影了,只要有足夠的錢,那麼去投資拍一部電影,就會賺得盆滿缽滿,然而, 那樣的一個時代也許已經遠遠地逝去了。那時候的香港人剛剛過上了幸福的富裕生活,於是開始注重起他們的精 神食糧了,這也許也是香港電影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我們應該慶倖的是,也許,我們並非生在香港,於是錯過了 80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對我們來說並不顯得那麼沉重,我們生在80年代,然而我們在中國,我們的生活似 乎也開始變得比以往更富足,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像著我們中國電影是否也該有像香港電影一樣的黃金時代。

作為這一屆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陳凱歌不知道對自己的《無極》會作何感想,馮小剛的《夜宴》看似暗沉實則依 舊無味,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看起來也遠遠不如他的《千里走單騎》。一 線導演全部瞄準票房上的紀錄想著如何刷新,商業運作和利潤的驅使下他們似乎會忘了如何去拍那些不那麼華 麗的電影。近年的中國電影似乎更像是處於一種畸態追求票房的商業運作了。

31


關心真正的電影

越來越多的商業大片在大腕導演的鏡頭下被鼓搗上了全國的各大院線,一個億的資金投入換來此起彼伏的罵聲片片對他們 來說僅僅只是整體審美水準的低下,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地不停地大製作大宣傳大鼓囂製造著視覺垃圾,呵呵,但願這僅僅 只是黃金時代前夕的錯位罷了。現在的現狀並不如很多媒體所鼓吹的那麼美好,電影如果僅僅只是為了票房和商業利潤的 話,也許全世界只要一個好萊塢就足矣了;中國也罷,80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罷,永遠造不出第二個好萊塢。電影 的真正前路也許應該在於那些並沒有大片投資卻拍出了人文味道和揭示了真實人性的不朽之作。

電影節的存在也許就在於告誡我們,或者我們偶爾也該關心一下真正的電影,關心一下大導演大投資大製作外的電影,一 些應該被我們記得並且認知的電影。在我看來,一個時代裏最好的電影也許往往不會是寫著大導演標籤的大巨頭電影,反 而應該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小電影。90年代末前後的《小武》、《站台》和《十七歲的單車》等等依舊讓我們念念不忘津 津樂道,因為這些電影帶著濃烈的90年代特色和味道,質重的膠片往往能夠讓我們一看到電影就回想起了整個時代,這就 是好電影。電影節也許更應該讓我們記住的是這樣的電影。

31


依舊撲朔的前路

總的來說,這次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更多讓我們看到的是依舊撲朔的前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似乎永遠是國人最大的渴望,從 入世貿,到2008的北京奧運會,以及屢沖不進卻屢戰屢敗的沖進奧斯卡的中國電影,國人的渴望都是如此強烈而癡心不改的。 跟國際接軌,全方位的全面進軍一向為我們所樂見其成的,在這方面,上海國際電影節總是不遺餘力。對我來說,這屆上海國 際電影節有兩點,好的方面是拋開了大片的怪圈而相對質樸;不好的是也許我們更應該側重於更本土化文化的電影。也許,在 我們嘗試著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先把自己應該做好的那一部分先做好了再說呢。

《雲水謠》、《紅美麗》、《吳清源》和《跟蹤》將作為中國影片代表參加這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決賽單元金爵獎的評選。在這樣 的選單上至少我們沒有看到那些浮華一樣的大製作大手筆反而看到了相對比較質樸的電影,這也許應該是值得慶倖的。然而這四部 電影的主創人員名單上也許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國際化的味道,因為除了《雲水謠》之外,像《紅美麗》是中美合拍的電影,《吳清 源》是中日合拍的電影,還有純香港製作的《跟蹤》;一部中國味道卻顯得拖遝沉冗的《雲水謠》,一部餘韻未盡的香港電影《跟蹤》 以及兩部跨國合作的電影,在我看來,也許我更希望看到類似於《三峽好人》和《落葉歸根》這樣的電影出現在競逐的名單上,然 而比較有本土味道和質樸的本土電影也許才是我們更應該大力扶持的電影,也將是中國電影前路真正的中堅者。

刊發于天津日報《假日100天》週刊;2007-6-21日第79版讀碟欄目。由作者授權轉載。

文﹕ 火神紀 (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