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11 月01 日
社運對香港演藝界的影響 by Kantorates

社運對香港演藝界的影響

香港社運發生至今, 影響遍及社會上各階層的人, 影視娛樂界也不能置身事外。 最近網絡上 便流傳一份犯禁名單, 據指名單上的藝人都曾公 開表態支持學生運動, 結果慘遭中 國內地的 影視界列入黑名單, 禁止錄用。

社運開始以來網絡謠傳層出不窮, 目前還未有人能斷定名單真偽, 不過「 有幸」 名列其中的一 些藝人就作出回應, 例如周潤發便謂不介意少賺一點錢; 另外也有人感到無可奈何, 減少公開 發言。 正所謂人各有志, 不論是甘心接受「 懲罰」 , 或者是為著前途著想謹言慎行者, 都值得 尊重。 然而, 換個角度去看, 這對於長期依賴內地市場維生的香港演藝人, 未嘗不是一個警號。 假設名單屬實並被執行, 而以後中國影視界又能夠在缺乏香港藝人的參與下不受任何經濟衝擊, 那這些藝人實在有必要考慮一個逼切現實性的生存問題: 自己在內地還剩下多少商業價值?

香港影視界在八十年代成長迅速, 不但在本 土受到歡迎, 甚至在整個亞洲, 也獲得了巨大的商 業成功。 參與這些製作的藝人都在整個亞洲地區獲得很高的知名度, 以及商業叫座力。 中國商 業電影市場自千禧年初拓展(建國以後的所謂商業片, 都是樣板戲或黨教宣傳片多) , 自不免要 借重商業影市發 展成熟的香港人, 所以不論台前幕後的香港藝人, 在內地影視界均特別吃香。 很多人往往只要依仗八十年代建立的名聲, 那怕之後在香港的事業已無以為繼, 還是能夠在內 地賺個盆滿砵滿。

然而隨著近年中國影視行業的穩步成長, 內地業界人士對商業市場的認識和把握愈來愈透澈, 對香港藝人的依賴度顯然是有意識地逐漸減少。 舉近年叫好叫座的商業大片來看, 《 集結號》 、 《 人在冏途之泰冏》 等電影在票房上的火紅, 基本上已和香港演員沒有關係。 愈來愈多的大製 作, 也不再需要所謂的香港藝人作為票房保險, 由內地本土培養的新人, 已漸漸擔起重任, 能 成為票房保證的演員不在少數。

正因如此, 這份流傳的名單, 不能不教香港藝人擔心。 畢竟不是每個人也能像生活淡薄的周潤 發瀟灑, 有足夠實力去承受損失; 對於很多藝人, 尤其是新一輩正在開拓事業, 或者是要養妻 活兒的人, 失去內地的影視機會, 經濟損失是無可估量。 試想目前還有多少純粹面向本地市場 的港產片在 開拍? 除了採取合約制的電視台, 還有多少本地電視台能夠密集開拍劇集容納所有 需要工作的演員?

近年香港藝人在內地影視界的叫座力和商業價值已漸漸消減, 雙方的關係已由以往的你依賴我, 變成現在的我需要你。 所以一 旦 這 個傳說中的禁令屬實, 而結果又顯示出沒有香港藝人參與的 影視作品, 並沒有帶來任何經濟損失, 那香港藝人在內地的發展空間,定必會進一步收窄。 香港 藝人若不想當騎牆派, 要忠於自己去 生存, 可能得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