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04 月05 日
電影節的校友制度 by Kantorates

電影節的校友制度

剛看今年三藩市國際電影節的放映片目﹐ 港產片只有一部入圍作品﹐ 就是去年底劉德華主演的《 風暴》 ﹐ 如果算上陳可辛的內地片《 中國合夥人》 ﹐ 勉強可算作兩部吧。 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 去年港產片佳作 不少﹐ 例如《 毒戰》 ﹑ 《 激戰》 ﹑ 《 掃毒》 等﹐ 在海外揚威的也有《 殭屍》 ﹐ 如果只容得一﹑ 兩個片目 位置﹐ 為什麼影展會選擇上述兩部口碑平平的電影?

我不是在三藩市電影協會工作﹐ 不清楚他們現今的海外選片決策﹐ 不想批評他們的選擇﹐ 但正如文首所言﹐ 影展今年的港片選擇﹐ 顯然和觀眾期望不符。 如果是走高雅文藝路線﹐ 以通俗娛樂性為賣點的《 風暴》 顯 然不屬此列﹐ 相反若是純粹看娛樂性﹐ 2013 年拍得雅俗共賞的港片不少﹐ 比《 風暴》 優勝的實在太多。 正當 這個選擇讓人摸不著頭腦之際﹐ 只要翻查影展過去幾年的紀錄﹐ 便不免讓人產生不成文「 校友」 制度的聯想。

翻看影展過去幾年片目﹐ 會發現劉德華和陳可辛都是這個影展的常客。 兩人也曾親自從香港遠道而來出席影展﹐ 完全符合「 校友」 的標準。 我不清楚他們和影展的港片節目策劃是否熟絡﹐ 如果不是﹐ 那這個負責人真可算是陳 劉兩人的忠實影迷﹐ 尤其是陳可辛﹐ 幾乎近年每部作品都被帶到三藩市影展﹐ 不說還以為這個影展每年規定要有 一個陳可辛或劉德華致敬環節﹐ 否則為何他們會不理會兩人作品是否優秀﹐ 硬是要強逼三藩市的觀眾看他倆的電影? 為什麼不能把不同類型的港片帶到這裡﹐ 真正擴闊觀眾的視野?

所謂的影展「 校友」 制度﹐ 就是指某電影人入圍一個影展後﹐ 便成為該影展的「 校友」 。 每年影展﹐ 都會以 校友的新作為優先考慮。 校友制度的起源不得而知﹐ 但看來和從前的資訊局限有關。 世界上不少年資較久的 影展﹐ 都是長時間由同一個管理層經營﹐ 尤其是從事海外選片的負責人﹐ 很有可能長年由同一個人擔任。 即是 說 ﹐ 影展的放映片目﹐ 很大程度就是根據那一個人的口味﹐ 以及他對負責地區的熟悉網絡而定。 若這個人和某 電影公司或製作人相熟﹐ 因利乘便﹐ 和這些電影公司和製作人有關的電影﹐ 便相對較容易獲青睞了。 歐美電影 人以往不熟悉亞洲電影﹐ 資訊也不豐富﹐ 依賴「 校友」 制度確保片源多元化屬無可厚非。 但現在踏入21 世紀資 訊發達﹐ 不管是美國或歐洲的觀眾﹐ 對世界影壇的潮流都料如指掌﹐ 資訊觸手可及﹐ 觀眾的要求大大提升﹐ 懂 得如何分辨什麼是好或壞的選片﹐ 也對整個形勢有更全面的認識。 影展作為地道觀眾接觸世界各地電影的渠 道﹐ 怎能還以為觀眾什麼都不懂 ﹐還是抱著上世紀高高在上 ﹐一副「 我選什麼﹐你就要看什麼 」的態度去選片呢?

「 校友」 制度最大的問題﹐ 是大大局限了觀眾的視野。 舉上述情況為例﹐ 在三藩市不熟悉香港電影﹐ 只能靠影 展了解港產片發展的電影觀眾﹐ 每年去看影展﹐ 可能以為全香港只有陳可辛和劉德華在拍電影﹐ 而不能認識到 港片發展的全貌。 而影展一再把選映名單局限在一﹑ 兩個電影人身上﹐ 也讓觀眾錯失了大量值得一看的好片﹐ 例如上述的2013 年港片佳作《 毒戰》 ﹑ 《 激戰》 ﹑ 《 掃毒》 ﹑ 《 殭屍》 等﹐ 除非有發行商買片﹐ 否則觀眾 只能靠家中窄小的電視或投映機欣賞﹐ 觀賞價值大打折扣。

電影節要與時並進之餘﹐ 更不應低估觀眾的水平。 今時不同往日 ﹐ 觀眾不再是照單全收的羊牯﹐ 濫竽充數再難 輕鬆過骨。 影展主辦方要留住觀眾﹐ 應該是在選片工作上投放更多資源開拓片源﹐ 而不是依賴過時和充滿自我 局限性的 「 校友」 制度草草了事。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