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06 月30 日
電影能否改變社會? by Kantorates

電影能否改變社會?

電影是否能夠改變社會? 這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 最近在香港上映的韓國 電影 《 無聲吶喊 》 ﹐ 就展示出驚人的社會影響力。 該片以真人真事改編﹐ 去年 在韓國上映時票房大收﹐ 牽動觀眾的心之餘﹐ 更觸發當局對原案件重新展開調查﹐ 審視制度的缺失。 荷李活也有不少相似例子﹐ 2007 年 以真實懸案改編的警匪片《 殺 謎藏 》 (Zodiac) 甫上畫﹐ 原案件肇事城市的警局立即把已塵封多年的檔案重開﹐ 再 次對案件展開調查。 雖然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似造秀居多﹐ 但明顯地可以藉著事 件看到電影的感染力無遠弗屆。

港產片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就相對比較遜色﹐ 即使是在創作最自由的八﹑ 九十年代﹐ 也鮮見觸動社會民心和影響政制的電影。 當年的電影以通俗娛樂性為首要目標﹐ 故事取向偏離現實生活﹐ 希望能為普羅觀眾製造夢想﹐ 是名副其實的夢工場。 雖 然偶有比較重視人民關注的作品﹐ 例如爾冬陞早年的 《 癲佬正傳 》﹑ 方育平的一 系列紀實電影﹑ 嚴浩抒發中港情懷的言情片﹐ 以至後來張之亮的 《 籠民 》 ﹑ 邱 禮濤的 《 等候董建華法落 》等﹐ 但充其量只能擔當社會觀察員的角色﹐ 而未能在 社會上引發更深層次的迴響。

現在香港電影業依賴中國市場﹐ 為配合內地嚴苛的審查制度﹐ 便更難看到這類型 包含社會良心﹐ 勇於批評時政的主流電影。 換過來說﹐ 即使創作人真的有話要說﹐ 也往往只能透過隱晦的寓言表露心跡﹐ 例如年前的 《 讓子彈飛 》 ﹐ 便是一絕。 其實利用寓言故事諷刺世情﹐ 向來是中國人的強項﹐ 好像清代著名文學 《 聊齋 誌異 》 以奇幻鬼故事包裝﹐ 表面看大話西遊﹐ 不著邊際﹐ 但讀者總能從字裡行間 感受到作者對 時事世情的關心。

不論是文學或電影﹐ 都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發聲武器。 相比起文學﹐ 電影的影響 力可能更大﹐ 涵蓋的觀眾層面也更廣闊﹐ 不論是三歲定八十﹐ 不論是任何教育程 度﹐ 都會入場觀看。 香港人愈來愈喜愛批鬥式的抗爭﹐ 對政府諸多不滿﹐ 有識之 士何不效法前述的韓國片 《 無聲吶喊 》 ﹐ 拍攝一部針對政府制度的港版 《 無聲吶 喊 》 ? 或許效果比起遊行示威更顯著也說不定呢!?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