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04 月09 日
說《 許鞍華說許鞍華》 by Kantorates

說《 許鞍華說許鞍華》

一向喜歡拜讀電影導演的訪談。 要知道一部電影的創意和構思﹐ 最直接的 途徑﹐ 始終是由導演自己親自表述。 雖然導演不一定說真話﹐ 說話也可能 流於言過其實﹐ 但要真正理解電影創作背後的理念(不管實行上成功與否) ﹐ 還是得由當事人現身說法。

不同的電影導演﹐ 性格都不一樣。 有些導演談論自家作品﹐ 總喜愛由理念 說起﹐ 侃侃而談當初的創作靈感和背後緊密的思想構造﹐ 筆錄成文字的話﹐ 已是一篇內容豐富﹑ 思路周密的論文。 例如中國導演賈樟柯﹑ 陳凱歌﹐ 都 是這類說話動聽﹑ 出口成文的代表。 當然﹐ 作為讀者一方面會被他們宏大 的理念和富深度的思考空間折服﹐ 一方面卻不免質疑會否文過飾非 ﹐ 想法 是否真的成功實踐﹐種種超群絕倫的構思是否一一體現在作品之中?

另外有些導演﹐ 不太喜歡談及創作理念或意欲透過電影表達的意義和主題。 他們認為真正好的藝術作品﹐ 不用創作人親自解畫﹐ 觀眾能夠自行分析理解。 若觀眾到頭來看不明白﹐必須依靠電影評論或解說才知道當中玄機﹐ 那是失 敗的表現。 例如日本大導演黑澤明﹐ 終其一生便甚少接受訪問自談作品﹐ 即 使後來編撰自傳《 蛤蟆的油》﹐ 也只走筆至《 羅生門》時期的往事﹐ 對於日後 的輝煌創作生涯絕口不提。 這一類導演雖然不談意念﹐ 但不會吝嗇於分享創 作體驗。 對於整個創作過程(主要是技術性範疇的工作經驗) ﹐ 他們往往會談得 喜形繪色﹐ 讓人心生對拍攝電影的嚮往。

讀畢《 許鞍華說許鞍華》一書後﹐ 覺得許鞍華比較接近上述的第二類導演。 這 本書由學者鄺保偉編著﹐ 共分「許鞍華說」 和「說許鞍華」兩部﹐ 早于1998 年初版﹐ 隨著許鞍華創作片目在過去十年的增加﹐ 於2009 年添補文章後推出增訂版。 顧 名思義﹐ 首部「許鞍華說」透過訪談﹐ 由許鞍華自述創作每一部電影的經過﹔「說 許鞍華」則邀請一班電影學者﹑ 評論家和許的創作夥伴﹐ 撰文大談她的電影和合 作經驗。

我認為全書以首部最好看﹐ 也最富啟發性。 正如我在文首已經表示﹐ 電影評論文 章固然有助加深觀眾對影片的認識﹐ 但說到拆解和分析一部電影的最直接方法﹐ 最好還是看導演自述。

許鞍華是香港新浪潮導演諸君中﹐ 少數還能保持高度創作力的一人。 和徐克一樣﹐ 多少年來香港電影經歷無數高低潮﹐ 但他們的作品始終維持一定的水平﹐ 當中許 鞍華更是屢見突破﹐ 屢創新高﹐ 不斷的溫故自新和與時並進﹐ 讓人特別敬服和尊崇。

讀畢她的訪談﹐ 發覺她最難能可貴﹐ 也是最可愛的地方﹐ 就是其坦率和平易近人。 作為一位殿堂級(在香港影壇來說這樣的稱號絕不為過) 的導演﹐ 也曾在大學教授電 影﹐ 總不免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 以為許鞍華必然是很嚴肅和滿口深澀電影理論的 藝術家。 所以當看到她在訪談中不斷以亟為深入淺出的方式和平實的語氣談論自己 的作品﹐ 不斷的貶低﹑ 否定自己的成績和反思過往的失敗﹐ 那種反差帶來的驚訝便 愈大。

初讀其中一﹑ 兩段訪問﹐ 或許會認為許鞍華只是過分謙卑﹐ 在說客套話。 但愈看下 去﹐ 便會發現沒有深切自省能力和真正有心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人﹐ 是無法這樣 坦然訴說和面對自己的成敗得失。 許鞍華對自己創作歷程的透澈理解和反省﹐ 是其最 讓人佩服的地方﹐ 也教不少常常(或終身) 封閉在自我沉醉空間的導演汗顏。

許鞍華也是很有幽默感的人。 看她說以往拍戲的一些不愉快經歷﹐ 不會覺得很沉重﹐ 因為她永遠懂得利用一套近乎自嘲的輕鬆語氣述說(值得一讚訪談多以廣東話直接筆 錄編寫﹐ 保持受訪者的原意和語氣) ﹐ 甚至有點予人隔岸觀火之感。 另外﹐ 她的坦率﹐ 不只於談及自己﹐ 論創作夥伴﹐ 也是直接的有讚有彈﹐ 不會因為面子或其他問題而 隱晦避諱。

《 許鞍華說許鞍華》的訪談好看﹐ 唯一可惜是或礙於篇幅 關係﹐ 對部分作品談論不多。 不過要了解這位香港當代電影最重要的其中一位導演﹐ 這確是最適合和完備的讀物。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