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04 月17 日
日本影畫驚奇 by Kantorates

日本影畫驚奇

要在香港尋找專門研究日本電影的書藉並不容易﹐ 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的﹐ 可供閱讀的 選擇不多。 一如西方的情況﹐ 市面上常見的日本電影研究專書﹐ 主要都是聚焦在上世 紀四 ﹑ 五十年代的幾位殿堂級大導之上﹐ 例如「電影天皇」黑澤明﹑ 「庶民劇大師」小 津安二郎和專長於女性電影和長鏡頭拍攝的溝口健二。 其他有關較新世代導演和作品 的著作﹐ 屬鳳毛麟角。 近日拜讀香港作家湯禎兆的著作《 日本影畫驚奇》﹐ 總算滿足 了我欲了解新一輩日本導演的求知慾。

根據《 日》書的章節劃分﹐ 所謂的「 中堅世代導演」﹐ 應泛指在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 年代左右崛起的一群。 他們大多奮鬥於八﹑ 九十年代﹐ 堅持努力地拍攝電影鞏固起 自己的地位﹐ 一直活躍於影壇至今﹐ 例如宮崎駿﹑ 周防正行﹑ 森田芳光等﹐ 都是在 八十年代嶄露頭角﹐ 然後穩步向前﹐ 現在紛紛成為富品質保證的名牌大導。

值得留意的是﹐ 這一批中堅世代導演﹐除了個別例子如上述的宮崎駿外﹐ 在香港以至 世界各地的知名度﹐ 都較為遜色。 他們的導演實力和作品水平﹐ 或許仍未能和日本電 影黃金時期的一班老前輩看齊﹐ 但其實論導演視野和作品平均質素﹐ 在亞洲地區並不 失禮﹐ 佳作還是不少。

中堅世代導演未能在國際上取得更大成就﹐ 原因不少﹐ 我認為離不開日本電影業自身 的衰落。 電視業在六十年代的興起和蓬勃發展﹐ 對電影界打擊頗大﹐ 普遍市民的娛樂 選擇增加﹐ 電影不再是唯一的文娛活動。 日本早於四十年代已生產電視機﹐ 後在五十 年代普及化﹐ 到了1962 年﹐ 已有超過100 個國營和民營電視台﹐ 在當年也是引進彩色電 視廣播的世界三大國家之一。 電視業的多元發展﹐ 無疑搶去不少電影觀眾 。

恰巧的是﹐ 電影界一眾大師級﹐ 也是差不多在六十年代期間沉寂下來。 黑澤明自1965 年的《 赤鬍子》後﹐ 五年沒有新作﹐ 1970 年的《 沒有季節的小墟》﹐ 無論在票房和輿論 口碑﹐ 都無復當年勇﹐後來東山再起﹐依靠的主要是歐美的資助﹔ 小津安二郎﹑ 成瀨己 喜男﹐ 也分別在六十年代初和晚期先逝﹐ 而比他們年紀稍長的溝口健二﹐ 也早在1956 年 駕鶴西遊。 大師的潰落和沉寂﹐ 一時間令到影壇群龍無首﹐ 也無法延續當年揚威國際 的聲勢﹐ 不能不說對影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也摧毀其士氣。

七十年代荷李活商業大片的復甦﹐ 對日本本土本已低沉的影業發展﹐ 更如雪上加霜。 其 實荷李活也曾經歷過低潮﹐ 但隨著《 星球大戰》和史提芬史匹堡其他大片的成功﹐ 荷李 活的霸權愈益擴張﹐ 憑著對普羅觀眾心理的成功捕捉﹐ 即「 大件夾抵死」的消費思維和 販賣通俗淺顯的普世價值觀﹐ 成功擄掠世界各地觀眾﹐ 包括一向崇洋的日本人的歡心﹐ 本土電影欲抬頭的道路﹐ 便愈來愈困難了。

直至八十年代﹐ 另一項打擊影業的發明面世。 錄影帶和影碟市場的急速成長﹐ 不免大大 分薄電影票房收益﹐ 電影公司在本大利小的情況下﹐經營變得愈來愈困難﹐ 新人獲得機 會拍電影的例子大減﹐ 顯然不能再如當年的電影片廠一樣機會處處 ﹐ 透過流水作業式的 生產制度﹐ 大量地培養新導演了﹐ 不少新人都只能以自主的獨立方式拍戲﹐ 艱苦地掙 扎求存﹐ 拍成後也未必能回收成本﹐ 所以往往十年只能拍一﹑ 兩部﹐即使每一部都是佳 作﹐ 在產量大減的情況下﹐ 實在很難重拾當年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象。 這或許解釋了﹐ 為 什麼在《 日》書中提及的中堅世代導演﹐ 大部分都是由獨立電影界走入影壇﹐ 和以自主影 畫受到注目﹐ 總之都是在較為艱難和挑戰性甚高的環境下成長和奮鬥。

回說《 日本影畫驚奇》一書﹐ 除了上述重點推介的中堅世代導演章節﹐ 也收錄了一班耳熟 能詳的電影大師的作品評析﹐ 例如上述的小津安二郎﹑ 溝口健二﹑成瀨己喜男﹑ 木下惠 介(黑澤明倒沒多提) ﹐ 另外也包括一些專題性的影業現象探討﹐ 以及導演訪談等。

唯一可惜的﹐ 是書中不少文章其實早在九十年代完成﹐ 部分雖已經作者增補內容﹐ 但觸及 千禧年後的電影人和作品的段落﹐ 始終不算太多﹐ 如欲緊貼了解日本電影最新情況的讀者﹐ 這看來不是十分適合的參考讀物。 另外﹐ 此書由內地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主要市 場應為內地﹐不諳簡體字的讀者未必適合。 值得一提﹐ 其實書中不少文章﹐ 以往曾收錄於 作者在香港出版的幾本日本電影研究著作中﹐ 所以若已擁有該幾部書藉﹐ 是否值得為了部 分新增文章已購入今次的新作﹐ 也值得考慮。

接連翻閱兩部有關日本電影研究的中文書藉(另一本為去年讀過的《 日本電影十大》﹐ 詳述可 見去年3 月28 日的編輯周記) ﹐《 日本電影十大》讓我對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大師有更清晰 和脈絡有序的認識﹐ 而《 日本影畫驚奇》則緊接該時代﹐ 填補了往後七十至九十年代影界發 展的空缺。 不過說到千禧年後的變化和發展﹐ 相關的華文資料真的不多﹐ 不知何時才有另 一部專書的出現?

順帶一提﹐ 如欲了解近年日本電影發展﹐卻又不懂日語﹐ 可參考由一班熱愛日本電影的歐美 人士設立的英語網站 Midnight Eye.com 。 明顯地﹐ 歐美觀眾的口味和評析電影的標準﹐常常不是亞洲觀眾能夠理解和認同﹐ 但這不失為 一個資料頗為詳盡和較富公信力的網站﹐ 尤其電影人專訪的環節﹐ 頗有參考價值。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