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4 月04 日
淺談香港電影投資 by Kantorates
張國榮六年祭: 不見散落的輕殤 by 火神紀

淺談香港電影投資

今年在亞洲電影大獎獲得最佳電影的《 東京奏鳴曲》﹐ 曾參加 香港的HAF 亞洲電影投資會﹐ 相信也是透過這個活動和香港的 投資者取得聯繫﹐ 獲得部分資金﹐ 所以出品國家包括香港在內。

說到投資電影﹐ 近年香港政府銳意推廣電影發展﹐ 據聞自07 年 撥出三億元發展基金計劃後﹐ 已投資逾三千萬元在十多部電影 之上﹐ 未來應有更多電影人會作出申請﹐ 反應不俗。 可是另一 方面﹐ 也有電影人坦言申請基金手續繁複﹐ 尤其政府對於每 一項開支及收益預算等項目特別緊張﹐ 讓人無所適從。 批評 者並以其他國家的成功做法為例﹐ 認為政府的做法令人有綁手綁 腳之感﹐ 資金也未必準時到位﹐容易失去預算。

當然﹐ 世事無完美﹐ 每個項目初推行﹐ 難免會有一段過渡性 的適應期﹐ 而且政府投資電影的做法﹐ 在香港來說是比較 新穎的政策﹐ 現在論其成效是言之尚早。 再者﹐是項計劃是 以扶植商業的角度﹐ 在商言商之下﹐ 作為外行投資商的政府﹐ 對於投資項目看得比較緊並不奇怪﹐ 畢竟當局分毫都是來自 納稅人﹐ 稍有行差踏錯的話﹐ 在現今傳媒的嚴密監察之下﹐ 肯定會被「 痛打落水狗」﹐ 口誅筆伐一番。

另一方面﹐ 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的話﹐ 政府的擔心未免是有 點讓人無所適從。 做電影是一般生意﹐ 沒有所謂的必然賺錢 方法﹐再保守的投資﹐ 也有蝕本的風險。 例如銷售雜貨的商 家大量入貨後﹐ 也難保證貨品一定能夠售出﹔ 同一道理﹐ 電 影也是難以捉摸的商業投資。 試想在一年前﹐ 有誰會想到 幕前幕後均毫無卡士的台灣電影《 海角七號》﹐ 能夠在當地 造就過億元的票房奇蹟? 同樣地﹐ 去年一些大製作﹑ 大投資﹑ 全由紅星掛頭牌的港產大片﹐ 例如《 江山美人 》﹐ 在港卻落得 黯然收場? 尤其在現今市道下﹐ 觀眾對電影要求愈來愈高﹐ 透過互聯網的傳播﹐ 好的電影當然更易贏得口碑﹐ 差的電 影一旦被狠批或嘲弄﹐ 往往是一傳十﹑ 十傳百﹐ 也更易跌 入萬劫不復之地。 另外﹐ 在經濟環境一般的情況﹐ 以及娛 樂類別眾多的時勢下﹐ 消費者遇到不好(或只是不太好) 的 電影﹐ 不一定要選擇入場﹐ 他們大可去打遊戲機﹑ 上網或 幹些其他的。 在這種客觀環境之下﹐ 加上未可預測的潮流 口味﹐要確保電影的收益﹐ 便更形困難了。

至於說到外國的方法﹐ 以香港目前情況是比較難以仿傚。 例如像歐美或韓國﹐ 政府有限製外語片入口的政策﹐ 幫助 本地電影的發展(不過近年韓國政策放寬外語片入口﹐ 也對當 地電影造成一些衝擊) ﹐ 在香港﹐ 以港片年產量僅50 多部 而言﹐ 根本是沒有可能傚法。 其他如多推廣藝術和另類 電影﹐ 提升觀影水平和增強影市多元化﹐ 也不太可行。 要達到多元化的目標﹐ 大前提是業界本身應能提供一個健 康和產量豐富的環境﹐這在十多年前港片興盛時期尚且 符合﹐可惜在現今主流影人還在掙扎求存的處境﹐ 自然是 不太可能另闢空間讓另類電影生存。 當然﹐ 以上都只是 針對香港地區的情況而論﹐ 若加上內地來看﹐ 情況又肯 定是大大不同。

政府願意投資電影﹐ 扶植工業發展﹐ 當然值得慶賀。 不過 雙方都應保持居安思危的態度﹐ 免得期望錯置帶來失望。 另外﹐ 從近年電影業界人士的經驗和意見﹑ 以及客觀地看 內地影市的蓬勃發展來看﹐ 香港電影人北上發展是無可避 免的必經之路。可是究竟要如何磨合﹐ 在汲取內地資源之 餘又不被其徹底淹沒(指文化意識上)﹐ 看來是電影人現在 都忙於思考的問題。

Kantorates

張國榮六年祭:不見散落的輕殤

也許,真的有一種感傷;是永遠也不會消褪的。
尤其--在某個日子,想起某人,卻永遠也無法淡忘某些事的時候。

我在想,那邊的世界裡是否也有人在輕輕地吟唱著同樣的旋律,以及同樣的憂傷。
假如,天堂有一扇通往人間的門;你是否會把你的耳朵緊緊地貼在門扉上,傾聽著這個世界裡哀傷的律動。
親愛的,假如你還在;請,務必拯救我。
--火神紀。題記。

去年的同一天,我寫了一篇《五年祭》;每到這個日子,似乎,我們並不用特別地尋找憂傷,那種淡 淡的悲淒之感就會輕輕地襲來。是的,愚人節就快來臨了。而從2003年開始,每一年的愚人節似乎都 變得不怎麼快樂了。所有愚弄人的玩笑似乎都會變成真實的悲劇。是的,如果說每一年的愚人節都是 被人抓弄的日子;那麼,張國榮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個日子的含義--至少,對於深愛他的人們來說, 這樣的一個日子變得不再那麼輕快了。

六年了。時光如此飛逝。我還記得2003年的那一天,一切如同發生在昨日;我也記得去年的今天我在 寫字的時候所特有的那種傷感,一切也同樣如同發生在昨日;而這六年的時光流逝,我似乎依舊無法 相信六年前的那天所發生的可怕事情。

我不知道,這樣的感覺還將持續多少時間;至少在現在,我看不到可能結束的企盼。

三四年前,我記得我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張國榮還活著的文章;我記得看見那篇文章時候的那種感覺, 寫文章的人直接被斥為欺世盜名之輩,被斥為借屍還魂式的自我標榜,每一個看到那篇文章的人都無法 接受這樣一篇文章的存在,每一個人都在那篇文章下面大聲地指責寫文章的人,因為每一個喜歡張國榮 的人都會有一種同樣的感覺--被一個無恥之人傷害了我們本來已經無比脆弱的情感。

可是那個時候,只要看到那篇文章的標題--我們明明知道那僅僅只是一個騙局,可是我們依舊無法抑制 住點擊進去看一看的衝動;我們明明知道看完了之後我們絕對會被傷害到,可是我們依舊無法抑制住對 於億萬分之一機率的企盼。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更願意--那並不僅僅只是一個無恥者借著我們所摯愛 的張國榮來進行自我炒作,我們甚至都企盼,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可信的騙局。

也許,我們寧願失去更多的一切;我們也不願意失去我們摯愛的哥哥張國榮。

2003年;我沒有為張國榮寫下一個字,因為我害怕,我的文字會玷污了這個高貴而優雅的名字。
2004年;我寫了一些傷感的文字,因為我無法自抑住那種情感而必須找一個喧泄的方式。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沒有再敢寫什麼文字了,因為我看過了上文提到的那篇文章,然後我開始感 覺,如果不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抒發,我會不會跟那個無恥的人一樣,只是借著我曾摯愛過的那個故人而吸 引眼球呢。而就算我知道我跟他並不一樣,可是假如有著半分背上這個名的嫌疑,已然是對往生 者的不敬了。我總在說,心存敬畏是多麼難得的一種情感。
2008年;就在今天,我沒由來地想起寫點什麼。於是我寫了《五年祭》;整理了我在網上所能搜羅到的關 於張國榮的視頻,上傳到某個視頻網站上,我在慢慢地看著那些已經消逝的時光,在我慢慢地舔舐那些我 曾以為永遠也不會痊癒的傷口。

對張國榮的第一個印象是1989年的《告別演唱會》。那時候還只是一個VCD的時代,沒有網路,沒有正版碟, 朋友借給我的一張雙碟裝的VCD版本,我就是這樣認識的張國榮。

我數不清楚那兩張盜版的VCD一共看了幾次,我也數不清那兩張盜版的VCD曾帶給我多少感動;但是我記得 那兩張VCD之後,我曾如同癡迷般地走般了我們這裡的所有CD店唱片行,收集所有我可能收集到的張國榮唱 片。這些年來,我收集了張國榮的專輯唱片近三十張,我收集了幾乎他主演過的所有的電影,我收集了他在 1988《百事巨星張國榮演唱會》D9原盤、1989《告別歌壇演唱會》D5原盤、1996《跨越97演唱會》D9原盤, 而在去看,我才終於收集到了他的2000《熱情演唱會》雙D9原盤...

前幾天接受了某個媒體的採訪--他們問我說,是否會進電影院去看最近上映的《東邪西毒終極版》。我說, 不會。因為,曾經那些美好的回憶已成經典;因為對那個舊版本曾有過的癡迷;其實還有一個我沒有說起的 原因,是因為某一些更深層的情感,我不願意又一次被翻曬出來。

也許,最美好的那些已經被我們所珍藏了;所以,我不願意去重新接受那些不一樣的東西。

兩天前在電視上看到《東邪西毒終極版》首映會,包括導演王家衛,主演梁朝偉等等都在說張國榮;那一刻 我多少有些憤怒了。不為什麼,因為我又有一種被傷害了的感覺。

另外有些媒體打出的廣告詞是--又到祭日,哥哥歌迷憶哥哥;看《東邪西毒》終極版。終究,他們都成了一 群發死人財的可恥孩子;而我如何能沒有那種被傷害了的感覺呢。

當然,我敬重王家衛,至少在他的電影裡,哥哥張國榮的演技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而且王家衛本身也是一名 極好的導演,我甚至同樣迷戀王家衛的電影,我同樣不反對一個藝術家在一定階段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可 是,理性上的認同並不代表在感性的情感上我同樣可以接受。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我總以為,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也許會漸漸地淡忘了所有的這一切。現在我才明白, 有一種輕輕的淡淡的殤逝,是永遠也不會散落消失的。

我從來也不敢自詡為榮迷;因為我從來都不曾參加哥哥的歌迷會或者影迷會,在我真正迷戀上他的時候,似乎 已經是2000年左右的時候。我也從來沒有遠離過生養我的這片土地,而因為這裡地處偏遠,也許我想去參加, 只是永遠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而且"榮迷"這樣的兩個字,對我來說也許過於沉重了;我迷戀他不朽的音樂, 我也迷戀他在銀幕上所塑造的那些不朽的角色,可是也許,我並不是他的一個好Fan。

我確實不是張國榮的好Fan。我總在他的論壇裡潛水,在關於他的網站上閒逛,可是我卻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 有關於他的討論。我更願意安安靜靜地坐著,泡一杯淡茶,煮一壺濃郁的咖啡,一個人默默地聽著他的歌, 看著他的電影。在他生前如此,在他離開了我們之後,我更願意如此。也許,我總更願意把這份情感獨自珍 藏,而不想拿出來跟他人言道;除了今天,每一年的今天。

火神紀